这一篇是写在07年的12月。
看《动物凶猛》的时候,外面是冬日和煦的阳光,我坐在图书馆里,第一次看王朔的小说。我知道王朔的文笔向来犀利,他用生猛冲动的文字将我带到那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浑浑噩噩的青春故事。
“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出现了一种悲凉。小说中无忧无虑的一群少年,是那个年代普遍存在的特例,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有早已被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挥霍年华,将所有痛苦和失意短暂的抛开,因为反正这一切都是要回归正轨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我们”便成为同龄人中最自由最不安分的一伙,逃学,抽烟,打架,泡妞(在书中应该被称为“拍姑娘”),整日混迹在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可他们不是坏孩子,只是他们有着太多的迷茫与彷徨。当主人公第一次用自己配的一把“万能钥匙”开尽别人家门锁的时候,他从中找到了无比的满足与快乐。于是他变得更加不亦乐乎,直至当他打开米兰家的门,看见米兰的照片,然后笑逐颜开,因为那一刻他就恋上了这个照片上的女孩不能自拔。他顽固认为米兰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孩。当主人公真的遇上米兰,他不断夸大或捏造自己的经历,展现出的是急于表现和成长的心态,这是因为他希望被肯定被崇拜。对米兰的因爱生恨,也是因为他发觉米兰聚焦的重点并不是自己。但是后来作者也弄不清自己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还是一个自己构想出的虚幻的寄托。因为他意识到与米兰的遇见不是他开始描述的那样,而是通过自己的伙伴高晋才得以有机会认识米兰。所以他承认“我和米兰从来就没熟过!”而这一切无非与他之前杜撰自己的种种经历不谋而合,原来作者给我们呈现的都是想象中的自己,就像他跟米兰吹嘘的一样。这之后王朔写到: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就有多大。这一帮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从看似荒废的青春里折射出的是被时代夸张的少年血性。而就是这样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让我读到了那个年代最懵懂的念头,最真实的梦想,最凶猛的青春。
但是看完后始终有个困惑就是为什么由它改编的电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小说真的没有那么明朗,反而是比较抑郁甚至有些晦涩。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寻找电影来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电影的内容要比小说丰富的多。电影中更加体现出这是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在炙热的阳光下,一群男男女女放肆着,游荡着,然后我就被这刺眼的青春灼伤了眼睛。懵然发现,阳光是如此的灿烂,生活是如此灿烂,青春是如此灿烂,灿烂得一塌糊涂。被镜头捕捉下来的是北京各处的阳光,有朝阳,有夕阳,有烈日,并且阳光下发生的故事都是那么炫目,衬托着“我们”的青春。恍然大悟《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那样贴切。
对于书中背叛了主人公的回忆,在电影中也同样混淆了我的理解。原来事实的真相并不是那样,甚至事实本身都在回忆中模糊,按着期望的方式,遐想成为了回忆中的现实。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都炽热的期盼自己的生活五彩斑斓,所以我们不断添加自己想象中的故事给自己,让它们看起来似乎真的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于是记忆与幻想越来越接近,直到我们再也无法分辨出到底哪个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我们臆造的。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懒得去分辨,我们干脆统统的接受,把所有的一切当成我们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并且我们也就越来相信自己的回忆。但是当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幻想破灭***出来的那一刹那,我们也就迷惘了,懈怠了,不知怎么办了。但无论如何至少凶猛和灿烂在我们青春的舞台上上演过。
小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电影是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而讲故事是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原始也是核心的内容。《动物凶猛》将这个有关青春的故事讲清楚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将这个故事讲的更加跌宕起伏光鲜化了。而我们就想小说和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最后翻滚扑腾在游泳池中,再也踏不上青春的彼岸。我们凶猛而灿烂的青春就这样和我们永远告别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59: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497.html
上一篇
将爱情进行到底《无题》
下一篇
陈晓:不再少年,更需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