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原谅我借用了小说的名字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加贴切简练的概括。
在阅读《维以不永伤》五遍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来写一写蒋峰——在他庞大的阅读量与独树一帜的文字才华面前,我是如此汗颜,完全抛弃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所谓专业性自信。如同他敬仰博尔赫斯卡夫卡卡尔维诺一样,如同他看到这些大师的文字所获得的惊喜一样,我是如此的敬仰这位比我大一岁的作者,如此惊喜的看他的小说。
作为他的第一本书,《维》所显示出的思维缜密与文字架构的娴熟曾经让我坚信蒋峰会成为80后中最有前途的作者(作者这个词我是不轻易用的,比如郭敬明,至今被我称为写手)。他在这部小说里曾经说,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反映社会问题,不在于造成读者的愉悦,而在于对未来某一事件的精准预言——这是他从《圣殿》中获得的启示。但是,最为不幸,《维》精准预言出的,竟是蒋峰同杜宇琪一样默默无闻的惨淡文学人生。在韩寒嬉笑怒骂地表现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的时候,在郭敬明诉说尽了自己左眼的明媚右眼的忧伤开始海选接班人的时候,强大的搜狗拼音都还没有收录蒋峰的名字。08年的2月——大概是这个时间——蒋峰回到他的故乡长春签售《淡蓝时光》,《新文化报》上一寸见方的报道:半天的时间,售出的是个位数。去年夏天参加的一个婚礼更加印证了他的孤寂:席间遇到一个女孩,得知我所学专业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提及了蒋峰,我当时以为遇到了同样喜欢蒋峰的同类,但是她对于我的惊喜表现出的惊讶让我很悲伤——她是蒋峰的表姐,她不能相信那个玩世不恭的表弟写出来的作品可以让人如此信服如此喜欢。对于蒋峰,她更引以为傲的似乎是他频繁更换的漂亮女友。作为家人,她无法欣赏他的才华,无法信服他的创作,更无法接受他也有忠实读者这一事实——这是让我多么悲伤的事。
如今,我居住在这个蒋峰生长过的城市,总是会经过他在小说中提及的地名——他在《维以不永伤》中是多么尊重这个城市地名的真实,不知是在宣泄不满,还是在表达热爱。我幻想可以通过作品、通过长春来更加了解蒋峰。但就小说的题目,我愿意揣测他是经历了巨大的悲伤和失望之后所做的纪念。其实,《维》具备一切畅销小说的卖点:三角恋、凶杀、精神分裂、***、悬疑、推理,甚至还有未成年人的未婚先孕。长达三十几年的漫长时间跨度,如果循规蹈矩的来讲述这个故事,也会是一个优秀的长篇。但是蒋峰放弃了寻常的顺叙、倒叙与插叙,不断的变换故事的叙述者,不断切换着叙事的视角——之前让我读得如此费力的作品有《百年孤独》和《在细雨中呼喊》,都是不停穿梭于时空甚至不惧怕提前交代人物结局的极富自信的写作方式——但是蒋峰更加自信,或者说更加高明,他的作品里主要的人物有的时候是事件的亲历者,有的时候是事件的反思者,有的时候甚至是上一主要人物的研究者。他手里像是有一个金线团,他一点点放出自己的线,一点点带着你向前走,当你以为这个线团已经结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中握着的已经是另外一条线。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总是不停的感叹,设想他是如何虚构出这样的故事,如何挑选了出场人物,又如何编排了出场顺序,最终可以呈现出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一部大戏。
在这里,所有的溢美之词都不足以表达我对蒋峰第一本书的敬意。
从《维以不永伤》到《淡蓝时光》,蒋峰一定经过了漫长又无助的思考,在文学试验和经济利益之间,那个钟摆左摇右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淡蓝时光》是蒋峰所有文字中最易读的——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轻松诙谐的语言,搞笑的人物关系(笑笑莫名其妙的四口之家),似乎难以认出这是他的作品。但是男主角最终离开,放弃了安宁稳定,继续回归到了一个漂泊的姿态,似乎让我看到了又一个杜宇琪——这一次,爱情不再是他逃离在路上的借口,而是为了继续在路上的自由,他放弃了爱情。
《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是我拿起三次都无法完成的一本书。似乎是失去了寻求真相的时间和耐力,至今,我都无法获知故事的起因和结局。我想,除了再拿起这本书并且读完它,不会有第二种方式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我多么希望可以写一篇论文,关于蒋峰,有鲜明的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的表达我的热爱并且引起其他人的好奇进而热爱。但是我失败了。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如此主观如此混乱——来达到我的目的:希望你好奇,希望你热爱,希望蒋峰可以找到他的位置。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53:2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