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长日留痕《往者无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2:08
  • 72

恕我直言:别在这本书里读出爱情!

肯顿小姐不过是另一种可能性的化身。不管她怎样暗示,她都没有选择史蒂文斯。在自己的婚姻里她游移不定,有逃离的打算并且数次出走,可没有逃离的决心;更何况,完全没有放弃的必要。肯顿小姐是和史蒂文斯一样情感内敛的人,习惯在回忆里回忆过往。但肯顿小姐是一位很懂选择的人,和年轻的卡迪纳尔先生一样,和大多数人秉持的原则一样:良禽择木而栖。

恕我冒昧:职场中,甄别遴选第一副职,可选史蒂文斯为参考样本。

敬业守职尚在其次,首要的是这样的傻子没有野心,只会以“尊严”律己以严——必须具有不叛离其所从事的职业本色的本能。

劳心之人王孙公爵也好,新贵显要也罢,无需对这样的傻子行使驭人术,史蒂文斯深信:职业的声望极为显著的有赖于其雇主的道德价值观。

恕我晦涩:这是一本解释nothing的书。

仿佛,与生命有关的everything在这本书中都有展示:命运、尊严、爱情、职业、选择、政治、战争、忠诚与背叛、荣誉与诋毁、传统与变革、不可预料的……

何谓“长日”,everything?nothing?

今日看过去,正如未来评现在,古人、今人、未来人,谁在谁的时间点上,谁比谁更明智?

掩卷之后,方才明白石黑一雄以小说的形式,巧妙地安排了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职业,一个行言起坐必得处处谨慎的职业。更值得玩味的是,该书1988年出版,叙述之时为1956年,石黑没有把三十年后的“世界”观念提前表露。揆情度理,以史蒂文斯的地位及生活层面,怎能看得到这战后四十余年的渐进演变。耐人寻味不仅仅是庄园里上层建筑的会谈掠影,还有小村庄中的农夫及医生,穷乡僻壤,井蛙观天,却也是民众的基础,民意的源头。“每个角落都有不少正确而又强硬的见解。”

现代通行的“世界”观念是在二战后逐步形成的。一战以前,世界中心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东西方冷战,推进了技术的发展,抹消了阶级差别,改变的不仅是世界格局,还有思维模式。

两次世界大战时间间隔很短,短得让人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窒息,短得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达林顿勋爵是专职绅士、业余的政治家,他从未真正了解欧洲社会全景及本阶层以外的普罗大众生活常态,不能清醒认识也不能认同政治掮客刘易斯先生的认识——这世界需要新的规则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以重新分配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利益,最终改变阶级分层;而所有的变革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势不可挡;政治,本质是管理,演化在变革中是妥协和调整,是“必须通过多层次的整合调节才能达到的平衡”。

也许,先知者预见所有的变革都是契机,时任英国政策决定者也力求在斡旋欧洲政局中重获“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也许,这是绥靖政策由来根源;也许,后知后觉者未曾预见以协助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为特点的共赢意识带来新殖民主义的隐患和威胁。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何以应对,何以依托,问道于谁?

终其所,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史蒂文斯在与年轻的卡迪纳尔先生的交锋中得到了“尊严”,他把达林顿勋爵的救命稻草抛入命运的汪洋中,“当今的世界太邪恶了,根本不适于善良而又崇高的本能。”以崇高本能参战并在比利时殉命的年轻的卡迪纳尔先生理所当然是善良的;身在上层却不能拨云见日的达林顿勋爵,怀着期望见到良知盛行于世的愿望,仍然坚持宁可称之为“无上荣光的事业”,他就该因为逻辑的关系以此类推而得到“邪恶”的冠冕?怎样评论他,可避免诽谤之嫌。历史的哪段时期不是非常复杂而又暗藏着危险的!站在哪个时间点上,否定达林顿,就能彰显公平自由尊严?

空穴来风的绥靖政策,有其产生的时机因素、环境条件。在理想主义逐渐落寞的时期,在传统中寻找依托及力量以期独立——这是每个有识分子基于心中对理想国的概念使然。贵族血统作祟,或者对圆桌骑士的景仰追崇,自诩合时宜、识时务,把概念化的认识抬升到童话的高度,以秩序的名义摆弄权谋、影响潮流、推波助澜、媾和利益,寄希望于强权的变革手段,以期彻底颠覆身处其中命处其中“总是滞后而墨守陈规”的体制;这些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博取殊荣也搏得一句:“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战后纽伦堡审判的谴责定论。

谁,以正义和良知的名义、以善行,为恶行暴虐充作先锋!

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因为时间的流逝已表明达林顿勋爵的艰辛努力是被误导的,甚至是愚蠢的,而你无论如何又怎能因此会责备他呢?……是他,也只有他曾权衡事实并决定最好以他一贯的方式做下去,而与此同时,我仅仅是恰如其分的把自己限制在本质范畴内的那些事务上。就我而言,我曾以我能力所及的程度去履行职责。……如果勋爵的生命和辛劳在今天看起来不过是可悲的浪费,那几乎不可能是我的错——倘若我自己会感到懊悔或是羞愧的话,那也是非常不合乎逻辑的。……至少在他生命终止的时候,他能有权利说他只是犯了些错误。……他在生活中选择了一条特定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被证实是误入了歧途,可他至少可以这样讲,他毕竟做出了选择。”

当局者迷,旁观者未必清醒,褒贬难以定义——精英也罢,草根也罢,获评“公正体面、诚挚坦率、本意善良”,一旦成为被利用的人,则操守无良、正负相抵,最终是——NOTHING!

这还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

初,以为石黑难脱窠臼,依样写了两场戏剧化场景——关键时刻忠孝难全、情意难顾。后,领悟到再落俗套之外,史蒂文斯的身份地位谨言慎行,让第一人称叙述者来接着描述那些关键时刻,在经历生死两隔、情感创痛之后?若无此必要,那么那么再那么,恐怕这是石黑一雄东方人血缘中根深蒂固的含蓄手笔。

多篇评论中反复解读史蒂文斯忽视了肯顿小姐的感情暗示,买走改编权的电影编剧写下爱情朦胧悱恻的“去日留痕”。情感,史蒂文斯不善表达;对一个认真的人来说,重要的永远不会被忽视。史蒂文斯的心痛,不过是往昔不再,否则他不会对她如此感觉:“我真正看见的是对生活的厌倦情绪。”书中安排肯顿小姐这个角色,是为了找个借口在远处回忆达林顿的往昔,远距离地审视过往,复习达林顿府所代表的一种传统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回味即将流逝的传统;从而,以一种在路上、前行的方式,暧昧表明已既往矣的风流人物的自省及后悔。

间隔着修养与礼节,在内心独白的文字渲染下,史蒂文斯让读者同情;不过又不过,现实交往中的刻板拘泥又会让看官们心生好感么?莫斯库姆村的理查德•卡莱尔医生,在社会底层经历战争起始终结,仔细辨识新工业文明导致旧殖民体系的崩溃;这个小人物仅出场二次,描绘寥寥数笔,反而对比史蒂文斯/达林顿勋爵略带自恋的人格魅力——独善自身则可,难以兼济他人/天下。

人生同一时期的状态其实是多方面的,掩卷之余,也会慨而感言: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史蒂文斯与达林顿勋爵之间的默契可被解读为颓废乖戾,对传统的过分依恋也可被解读为偏执保守,上拔到人性的高度,就是人性的禁锢与封闭……世间万象本是多棱镜,折射人性多面变化。一种状态有正负两极或多极的说法,人性这么那么复杂,怎可解释得清。

不用解释的是:人人都面临选择。人生无非就是选择的结果。正如历史也是选择的结果。

还有,选择固然重要,承担重于选择。

总是在过去的过去以后,过来人、后人感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反思,或许是“追”之一种,“留痕”之一种。

《长日留痕》,是石黑阶段性思考及自省意识的作品,也是历史反思走向的产物。

白云苍狗,世运难辨。兴盛衰落,消消长长。

君王将相人上人,布衣白丁人下人,择黑择白,争辩左右,趋时站队,何为?何不为?其实,都如荷叶凝珠,不及东风一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