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北平沦陷前,血斗南苑……在叛徒潘毓贵的出卖下,日军将枪口首先对准了中国军队中几乎手无寸铁的学生兵。
“这些死在肉搏战中的学兵,都是北平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多是129运动积极分子来投笔从戎的。当时中国有多少大学生,有多少中学生呢?宋哲元舍不得让他们当兵……当日军扑向南苑的时候,学生们领到枪才刚刚几小时!
他们年轻,所以他们不懂国士的风度和深谋远虑,所以他们尽管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
十条中国大学生、中学生的性命换一条日本兵的性命。
他们换了。
学兵团的白刃战详情已经不可考,只有两点值得记住。第一,他们虽然伤亡惨重,却没有后退,曾经赶鸭子一样赶着少帅几十万大军从关外跑关内的日本兵,在他们的阵地上,没能打开缺口;第二,他们的牺牲只不过使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中多保留了几个小时而已。
几个小时,几百条年轻的生命,十比一的代价,值得吗?
他们也都是才子,如果活下来,也许他们中会出新一代的鸳鸯蝴蝶派,或者成为梁思成、巴玉藻。
可是他们死在了南苑这块土地上,如同青烟消逝,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学兵团1700人,活着回到北平的,不过区区600人而已,战死的学生,没有多少留下姓名。”
——节选自萨苏著《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我常问自己,如果中日再有一战,我敢不敢当兵?又敢不敢为了国家和人民去死?
这很难说,一来,战事未到眼前,谁也说不好;二来,现代战争发展到今天,虽然武器的杀伤力加大,但战争伤亡正在减少——我也许上了战场,也找不到为国捐躯的机会。
“为国捐躯”的概念,已经离我们很遥远。
当教科书能够把一场战斗的伤亡转化为数字让我们背诵时,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为国捐躯”的重量。
是的,教科书会教我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舰长都有谁,可它却教不了我们这种精神。
知道吗?中国海军的技术习自英国。英国海军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一旦军舰被击沉,舰长便以身殉船……英国的船长们是否认真遵循我不大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在中日甲午大东沟海战里,中方四艘被击沉的巡洋舰——经远、超勇、致远、扬威的舰长们……战舰沉没了,他们中没有一个弃舰逃生。
他们的名字,我们会很熟悉,因为为了考试我们背过:林永升、邓世昌、黄建勋、林履中。
邓世昌跃入海中以图殉国,他的爱犬为了救主,衔住邓的发辫想拖他上岸。邓世昌却将爱犬的头按入水中……
不是不可以生,却选择死,何也??
是的,教科书会教我们,说某某阵地没有丢失,而某某阵地却丢了——好像一个阵地的失与得是那样容易。
知道吗?在一场战役里,我方一个少年的遗体,被铁链牢牢地捆在机枪旁。日军见状,兴奋地找来记者,想要搜集中国军队强迫少年兵作战的证据。然而从中方战俘口中得知的真相,却令所有人震撼……
在几倍于中国军队的日寇面前,少年不顾同伴劝阻,自己把自己用铁链锁在机枪边,翻手便将钥匙扔向身后的滚滚河流……
他知道,他们打不赢,但是他没有选择后退,他要拼!阵地不能丢,家园不能丢!
为国赴死的决意,是任何人能够强迫得来的吗?
是的,教科书让我们都知道,林徽因是美女、才女。
知道吗?在那几年狼烟翻滚的天空中,下了一场令人心碎的流星雨……那是属于林徽因的流星雨,1937……
抗战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避战西南。路途中,林徽因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这时,闯入她生活的,是中国空军航校第7期一群年轻而快乐的飞行员。梁思成,是被他们中的一员,黄栋仅少尉的琴声吸引过去的。飞行员们的热情,挽救了林徽因的生命,他们之间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飞行员们的毕业仪式上,林徽因和梁思成成了这群青年的名誉家长,他们目送孩子们走出校门,也目送他们飞上祖国的蓝天,同侵略者们搏斗,捍卫国家的尊严……
他们就像清风,走了便再也没有回来。
残酷的空战,飞行员们阵亡的消息频频传来。
“1944年6月16日,林耀少校在衡阳空战中阵亡。至此,这二十余名年轻而快乐的飞行员朋友,全部牺牲在中国的蓝天里。”——萨苏《国破山河在》
林徽因生命中的流星雨,落下了它最后一颗悲壮的眼泪……
林徽因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林徽因……成为了那个可以为新中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林徽因。
有人曾经问过她,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怎么办?
林徽因淡然道:“门外,不就是那扬子江吗?”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不惜死的又岂止是武将呢?
这些事例大部分都引自萨苏的《国破山河在》,掩卷与其说太息,倒不如说我始终是被一种悲壮的情怀缭绕着……
孤注一掷冲向日军工事的那一辆孤零零的装甲车;为了不被俘虏,在坦克里饮弹自尽的少尉;副官被炮弹打死在身边,浴同袍鲜血而面不改色指挥作战的舰长;英勇冲进日军轰炸机战线,阻止他们轰炸平民,孤军力战而牺牲的美国志愿飞行员……豁出性命刺杀日本特使的特务麻克敌;以及在许昌战役中弹尽粮绝,却仍高呼“不投降”力战而死的吕公良将军……
我曾经怀疑过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是其中懦弱的成分太多了……也曾经对西方国家当时的援华政策嗤之以鼻——那都是政治投入。
可即使是再儒弱斯文,再功利实用……我们却仍旧看见了一个国家的脊梁,它是那么坚不可摧——爱国将领以外,牺牲的那些人不都是我们所说的“芸芸众生平头百姓”么,谁又教过他们什么忠诚爱国的大道理?我们也看见了人道主义情怀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的闪光,要知道,那个美国飞行员原本是在安全区域飞行,只是见到日军对中国平民的野蛮轰炸,才孤军深入壮烈牺牲的……人人说美国士兵怕死,可在死亡面前,他退缩了吗?
当年北京的平安大道刚刚修通时,***定名其为“平安大街”,可老百姓不买账,照样叫它“平安西大街”加“平安东大街”(这种称谓地图上找不到。京城很多街在称谓上都分东西,平安大街也是由好几条街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这就带出了老北京人的一种执拗。知道这一层,你便更能理解,北京人命名一条街道时,自己那个约定俗成的固执——绝不会用人名来命名。
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儿还是多富的商人,在北京,你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一条小胡同儿,也绝不会有人认可——这地界儿该怎么叫还怎么叫,管你是哪棵葱呢!?
但还是有三个例外——只有三个,除此再无。
佟麟阁路,张自忠路,赵登禹路。
他们,都是在抗击日寇侵略的硝烟中,壮烈牺牲的优秀将领。
愿意记住谁不愿意记住谁,能记住谁不能记住谁——老百姓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虽然下一代中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但我还是想缅怀……
对那个侮辱周总理并且大言不惭说“反正我也没有受过这个国家任何恩惠”的女孩,我想说:
“你或许没有受过‘国家’的恩惠,但你的今天,却是捍卫过这个国家尊严的人民们给你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誓死抗争为国捐躯,你祖父母甚至你父母的头颅,就要尝到日军刺刀的滋味——到时候还会有你吗?恐怕就算你生下来,也只是个亡国奴吧!
蒋百里将军因最早提出中日持久战中国必胜理论而中外闻名(《国防论》)。1938年他病逝后就地殓葬,好友陈仪为其迁葬时,竟然发现蒋将军尸身不朽。将军另一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就在《国防论》的扉页上,将军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是的,在中国人抗击外侮的历史上,有的是汉奸卖国贼……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抱定守护家园信念的爱国将领、爱国百姓。
只要有了就是拼上性命也要守护国土的信念,死之将至,死有何惧?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51: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