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边缘的自语,还是沉默的对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49:50
  • 83

边缘的自语,还是沉默的对抗?

——读《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茶馆,与我似乎已不是一个时代的事物,看着吴家林所拍摄云南那些茶馆的景象,我总觉得一种错过的可惜。然而在我第一次听说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产生要阅读的渴望。

真正吸引我阅读的,是我无意间看到书的封底所写的那段话“……我向他们诉说的内容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轻易地把死亡加诸其他国家的居民,令如此遥远地方如此多的人感到恐惧……”,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这本书之前预料的内容。于是,决定打开。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来叙述:主人公昌盖兹,一位一心要出人头地的巴基斯坦青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份高高在上的工作,跻身曼哈顿上流社会,处处以美国人自居,以美国人特有的形式方式行事,并以此为荣,然而痛苦的9•11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事业,周围人对他的眼光同样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昌盖兹爱上了美国姑娘爱丽卡,一个气质高雅,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到哪里都是话题中心的女孩子。他和这个貌似完美的美国姑娘跨越了地域文化差异,跨越宗教信仰,走下了爱河。然而问题就在于,随着和爱丽卡的交往加深,昌盖兹发现她自始至终是一个有着心理障碍的女孩——她一直没能走出前男友的死去的阴影,9•11发生以后,随着和昌盖兹感情的急剧变化,她的病情越加严重,直到最后,她选择了跳崖自杀,当然,结尾没有结尾,爱丽卡始终被认为是失踪。

然而这一切只是小说的情节发展,如果真正说震撼的,是无法言清的人的心理世界,那无法追溯的是非,和那死寂的沉默所表达的抗议!

这本书于我而言,里面充满了很多暗示和寓意。就拿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昌盖兹(英文名Changez),它暗示着主人公自始至终的变化。他的世界,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的一切,戏剧性的和9•11挂上了钩,并以此为转折点,做着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让人几乎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的心理变化,那种在暗自沉默中,自语似的反省和挣扎,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游走,在心里的对决、挣扎,和没完没了的自语,让我对人的心理世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当然昌盖兹最后终于选择回到了他的故乡,巴基斯坦,拉合尔。可是这并不是结尾,结尾没有结尾,他也许如文中所说是自我选择,做起了大学教授,但最终还是被卷进了这场对抗中,只是从选择美国,跳向了选择巴基斯坦。或者说,从西方世界走向了伊斯兰世界——那个被打上反西方标记的世界。

而爱丽卡,是否是作者想要暗示的那个貌似强大完美高度文明,其实内心世界有着缺陷,极其脆弱的新世界——美国?Erica,Am(erica)?这个可怜的女人,自始至终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不肯从过去走出,我总感觉,这里是作者的暗示,暗示这个外表强大的国家,自始至终不肯面对现实,固执的认为,它所代表的是惟一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只有像它那样,才是文明,才是进步!它在满世界追讨着恐怖分子,满世界寻找着对手,甚至把美国之外的所有人都看作是对它有恶意的人,要伤害它的人。而无视自己跑到别人家的后花园、厨房大打出手的有悖逻辑的疯狂行为!这里又让我想起美国作者莫顿森所写的《三杯茶》,莫顿森跑到巴基斯坦乔戈里峰下的小村庄,为那里建学校,虽然最终的确他帮助了那里,可他也从最初“救世主”的认识中走了下来,他明白了,这里的确需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向西方那样,才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

作为小说剧情戏剧性的变化,有两个事件和两个人不得不提:9•11的发生,昌盖兹所在公司派给他的最后一个项目——到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去评估一家图书出版公司;两个人物分别是昌盖兹的前辈吉姆,和智利那家图书出版公司的老总,胡安•巴蒂斯塔。

9•11,我相信,对于每一个美国人,对于每一个穆斯林,都是不可绕开的话题。然而,究竟9•11是因还是果,我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谁也改变不了它!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事件中,究竟谁是受害者?毋庸置疑,受害者,永远是那些没有话语权,无法言说的弱者(它不再区分国籍,信仰,族群),包括美国那些被拴在暴力战车上无法言说,也无法辩清真相的弱势群体。小说中,当昌盖兹在机场被检查人员逼迫,脱得只剩下一条裤头的时候,尴尬的场面出现了,那竟然是一条印着泰迪熊的粉红裤头!一种多么彻底的美国情节!他的待遇,在9•11前后的大转变,与其说是一种鸣不平,倒不如说是对美国所谓文明,所谓包容的讽刺,尖刻的讽刺!

说到最后一次的评估项目,先说说昌盖兹所在的这家公司——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一个以“全力做好最基本的事”为信念,崇尚效率,崇尚利益的公司。作者让我想到了卓别林大师晦涩幽默中的那颠倒了位置,不再是人控制机器,而是机器控制人的冷冰冰的机器时代!这里没有任何吸引我的东西,我只有逃跑和远离的念头:难道这就是文明?这就是更正确更高尚的生活?!

吉姆和胡安几乎是两个对立层面的人物,他们同样来自第三世界,但面对美国,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也代表着昌盖兹思想矛盾的对立面。昌盖兹思想的变化,也在他和这两个人物的交流中挣扎着,最终那个让人冷汗淋漓的关于土耳其苏丹的禁卫军的故事,让昌盖兹看清了一切,也让他清醒认识到自己当前的位置……

矛盾自始至终都存在,冲突依然不断。小到人们对琐碎的认识,大到人们对文明的界定,无不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可我想说的是,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个从文章一开头就一直自语(虽然有这个陌生美国人作为倾听,被动的倾听者,但你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那种无法说清,那种无处言说的,病态的自语者强烈的表达欲望!)的男人,言说的结果是什么?那个美国人最后掏出了金属的什么?名片夹?手铐?枪?你希望是什么?我可以说,你对美国的认识是什么,那个金属就是什么!

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武力的大棒挥舞着统一的招式,媒体在粉饰着什么,又在掩盖着什么!!当全球化的大旗让这个世界翻江倒海的时候,我们,究竟该在边缘自语,还是在沉默中对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