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圣女的救济《日常推理之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39:41
  • 87

在豆瓣写的第一篇文字,给《圣女的救济》。

大概是因为看到不少说不好的声音,让我觉得奇怪。说不如《X》那般精彩,我也承认,像《X》那样的杰作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并不代表《圣》不够好,这部书有着非常强大的结构和逻辑推理线,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到那个诡计时是倒吸一口凉气的,至少我是。我看的推理小说也不少,能惊着我的不多。不是说这种做案方式多么的出人意料,而是说整部书的叙述步调就是这样一步步从平淡拉到高潮,最后的“虚数解”更是锦上添花,让整部书的情感浓度、情绪表达和谐统一。如果不从情感程度去理解这个诡计,那它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不仅是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它也是一部好的小说。

东野再一次把犯罪动机与手段完美的结合——最强的地方是,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命运紧紧交缠在一起。这种推理不仅是情节的展示,更是人与命运的抗争。放在书中,就是绫音与“深陷其中的爱与恨”进行惊心动魄的拉剧与煎熬,其悲剧性并不低于《X》。

整部书的场景全部十分日常化,对话、人物行为、空间设置,都平淡、平静,没有古怪的作案现场、没有激烈冲突场面,很多我们在其它本格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奇”“诡”元素,都没有在《圣》中出现。死者就是那样躺在地上,没有血迹,旁边是泼落的咖啡杯。就连核心的诡计实施都是“云淡风轻”的。整个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发生在邻居家一样,表面平静但暗流汹涌。东野的这种“生活流”描写一向为人称道,但这不代表故事的发展不引人入胜,一个个悬念的抛出与解开,一次次探寻的收获与失败,绫音有意无意的举动,总是在不经意间勾着读者的观看欲。大量反映人物心态的细节渲染,更需要读者仔细捕捉。

东野的叙述能力丝毫没有减弱,不同的是这次的难度更大,因为情节更简单集中、推理可利用的元素更少。作者可发挥的空间其实不多,但东野就是从日常的元素最后导出了惊人的推理,“于无声处见惊雷”。这种反差是《圣女的救济》的最大看点。

绫音是本书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她的牺牲精神显然不如石神那样的“纯粹”“纯爱”“大公无私”,但正是这种“爱的自私”才显得出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才华但却爱上一个不应该爱的人的普通女人。她本来有着正常的生活轨迹,但这个轨迹被一个男人改变了。我们不能光看到她不幸的一面,这样我们无法理解她爱的深也就无法理解恨之切。虽然义孝不是什么好男人,但他的外表和身份、谈吐确实能迷到很多年青女性、更不要说三十岁以上的恨嫁女了。跟义孝婚前的交往也许是绫音最快乐的日子,对她的工作也有重大帮助,同时找到真爱和事业自然对一个女人的意义非凡。但后来,婚前真相的揭露导致了她的内疚、恐惧、甚至是愤恨——但也有交杂着爱情和一点随时消亡的希望,她的情绪就是这样的复杂、爱恨交织。所以才让她想出了这样的复杂、爱恨交织的诡计。她无辜地被这个变态的男人拖进了变态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扭曲。她被爱蒙住了眼,结局只能是悲剧。这个诡计,代表了她的人生从此走向黑暗。

所以在杀夫之后,她的情感似乎已经被埋藏,爱人、徒弟的消失,让她的心已死,这时候她的事业也已快死(频发退班事件)。所以我们在书中大部分时间看到的绫音,都是一副冷静甚至是冷漠的样子,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她搬出了自己的屋子,她想对过去告别,但她不知道如何开始新生活,她心里仍想着为老公的葬礼放上他最喜爱的歌曲,她希望情人给老公保留一个后代。她也许有矛盾和犹豫,但更多是看淡和看开,人生对她来说不再有重要的事。她对草薙的深情看在眼里但也不想做出表示,她对警方破案的过程也有些漫不经心,她甚至对最关键的证物都没有采取手段消掉。一方面,可能是她的自信,自觉计划天衣无缝,觉得利用草薙来消除痕迹或让证物消失更加完美;另一方面,恐怕她心里也隐隐希望自己被捕,这也是一种解脱——不光是对杀夫、也是对因为自己而自杀的好友。所以一旦被抓,她一点反抗也没有,十分平静,坦白。

绫音在结婚后一年里,每天坐在起居室的沙发上,心里恐怕都在承受着难忘的煎熬,她无法离开,明知前途希望渺茫仍在坚持,明知黑暗仍只能往前行。就像东野把叙述中惊心动魄的部分都隐藏在表面平静的语言中一样,绫间也是把惊心动魄的情感激荡隐藏在了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这二者的碰撞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需要读者细心品尝。

绫音是一个内心很丰富的人,她就像自己织的挂毯一样,复杂多样,难以形容。读者要从书中的不经意处的细节、她表面冷漠的对话和她冷静的举动中,尝试慢慢拼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痛苦在爱中的女人。

相比之下,内海这个人物就过于扁平,和汤川一样没什么个性了,这也是此系列的最大问题,名侦探没深度。虽然是伽利略系列,但像《X》一样,这部书的主角是绫音和草薙。

总之,《圣女的救济》不是狗尾,而是实实在在、的的确确的精彩佳作。

(小桐对此文亦有贡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