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葡萄成熟的时候《也谈亦舒和亦舒的局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38:28
  • 21

亦舒,相信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她的笔下,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如“没有爱,就要很多很多钱”的喜宝,等等。我大概是从大三开始看亦舒的,当时班级内有几个同学和我有着一样的爱好,于是大家从图书馆借了书,然后交换着看。原本很少走动的几个人,也因为亦舒而渐渐熟识起来。

后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就从网上找来亦舒的电子书合集,甚至去外地旅游的时候也不忘到书店去淘一番,看看有没有新出的亦舒的小说。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看到08年出版的《葡萄成熟的时候》,立刻就给下了下来,一个下午加晚上给消灭完了。然而,看完之后,倒让我无限怅惘。

少女时代爱的那个亦舒,显然已经让日益成熟的我,摒弃了。

亦舒笔下的故事,多半是关于女人的。那些女子,总体而言是出身在中产以上阶级的,良好的出身,自强的性格,看破世情的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父母亲不是什么律师,建筑师就是医生,甚至以后遇到的良人,也逃不脱这几种职业。言谈中矜持又带着几分冷傲,讥讽,看到的其他的女子,普通家庭的女人就是“头发中有着洗之不去的油烟味”,上流社会的女人就是“活脱脱一个公主”。男人也是。偶尔某个女子被打落人间,过了一段辛苦的人间生活,爱上了共在同一屋檐下的平凡男子,(书名忘了)等再回到天上,又下来,也是看到那个平凡男人“领口袖口的油渍”“家里的局促”“中年男人的无奈”,但凡爱上的男子,都是高大英俊,阳光灿烂。

这么多年来,无论在香港写文,还是在加国谋生,亦舒的偏见却始终未曾变过。对她来说,也许是个好事,作家一贯不变的写作风格与叙事,很容易吸引忠实的读者。对于读者,对于我这种年纪渐长的女性,却变成了一种折磨,甚至是精神虐待。

她的偏见体现在字字句句上。体现在每一个犄角旮旯里。

比如,凡是欧美女子,大都有着“不干净的黄头发”“蒙了灰的蓝眼睛”,但凡爱上了这些欧美女子的华裔男子,也无一例外的被她称为“潦倒”,就算初时不潦倒的,日后也一定要潦倒。而她笔下的女子,是从来不会爱上那些白种男子的,理由永远是他们没文化,短短几百年的历史,观念难以沟通。近些年来,略有改进,爱上的仍是中欧混血,那个混血儿也一定要有个中文名字,要会些中国话的。

着实浅薄。亦舒的偏见与浅薄。旅居加国的人谈什么爱国,谈什么文化,让人想到她的人生与文字就觉得可笑。热爱悠久的文化,也必然要在弹丸之地的香港用无比怜悯的眼光看着大陆与欧美的人客,然后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体现出她作为香港人的优越与自豪的。

又比如,对于那些积极上进,但是出身平民家庭的女子,她也是不留情面的认为这些个女子是用尽心机和手段,一心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可是用尽心机和手段想要挤进上流社会又有什么错呢?难道不是上进?难道不是积极?谁又像她倪亦舒小姐,生下来就摊个好家庭,有个会赚钱的好哥哥,在英国念了书,留了学,在大酒店里当公关小姐呢。

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笑。估计倪亦舒女士看到她的侄媳妇周女也会用无比同情的语气描写到:那个女孩有着天使般的笑容和纯洁的脸庞,出身在市民家庭,从小受够了父母因为柴米油盐而屡起冲突,难得有一副好容貌,又勤奋,业余时间学习画画,立志要改变她的出身,可不经意之间又能让人看出来是小家的女儿。18岁就出去赚钱养家,遇到了倪君,倪君风流倜傥,是个英俊小生,很讨女孩儿喜欢。周女不择手段靠近倪君……

我想,亦舒一定会这样描绘她侄儿的感情的。殊不知,全天下的女子都为周女的糊涂扼腕。

甚至,她笔下的那些个女子,举手之劳,别人也要大肆表扬一番的。从文及人,在她眼中,举手之劳是上流社会的优等女子对中下层人民的怜悯,而被怜悯者一定要摇尾乞怜一番,方才不辜负优等女子的施舍的。没有同情,只有施舍。

这些,是亦舒的偏见。也是读者的悲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