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康有为政论集(上下册)《康有为之反对革命,保皇立宪浅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36:11
  • 53

康有为之反对革命,保皇立宪浅析

——守旧还是洞见?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是,在戊戌政变之后,他举起保皇的旗帜,坚持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共和。由此,秉持革命观的正统历史话语开始将康有为分为两半来评价:维新的康有为是进步的、有洞见的;保皇立宪的康有为是守旧的、反动的。

可是细想下去,自然会开始疑惑,康有为的政治理念是分裂的、矛盾的吗?康有为为什么没有顺应所谓的“历史潮流”投入革命,而是拼命保皇,要求立宪,他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呢?

为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历史,回顾康有为的言论与思想,然后反观这一百年的历史,重新理解康有为。

一.康有为的知识构成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康有为5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继从朱次琦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 汨其灵明 因弃之”, “静坐养心”。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

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向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2]

戊戌变法以前的康有为,知识上是将对西方世界的认知与儒家今文经学传统结合在一起,于是他能够深入体会到中国人所思所想,探索维新之途径。如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一方面体现了他知识背景,浸透着他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却能引导人们对几千年奉为金科玉律的封建典籍产生怀疑,使人们从"圣经贤传"的禁锢下开始解放出来,这种"疑古"思潮同他倡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合起来,引领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那时的康有为还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直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对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和社会现实有了切身的感受,著下《大同书》、《各国游记》之时,他的经历、知识、思考才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制度、现实等要素结合起来,使他开始以更广阔深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形势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思想已成熟的康有为,面对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呼声与形势,给出的答案却依旧是:不可革命?

二.革命之险境

1902年,康有为收到保皇会会员等各方人士的来信,表达对立宪的理想深致失望,要求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实现自立。他的学生梁启超、欧榘甲也开始动摇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康有为发出《与同学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两封公开信,予以驳斥。后一封信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出色的经世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康有为以深刻的洞见,缜密的逻辑表达了他的“不可革命”的观点。现摘抄几段:

“今欧、美各国,所以致富强,人民所以得民主,穷其治法,不过行立宪法、定君民之权而止,为治法之极则矣。......统计欧洲十六国,除法国一国为革命,实与俄之一国为专制者同,皆欧洲特别之情。其馀十馀国,无非定宪法者,无有行革命者。然则法倡革命,大乱八十年,流血数百万,而所言革命民权之人,旋即借以为君主而行其压制,如拿破仑者,凡两世矣。”[3]

“若夫民主大国,惟美与法,美为新造之邦,当时人民仅四百万,与欧洲隔绝,风气皆新,无一切旧制旧俗之拘牵。其后渡海赴之者,皆厌故国,乐自由,故大更大变,事皆极易,故法革命而无效,美自立而见功。若我中国万里地方之大,四万万人民之众,五千年国俗之旧,不独与美迥绝不同,即较之法亦过之绝远。以中国之政俗人心,一旦乃欲超越而直入民主之世界,如台高三丈,不假阶梯而欲登之;河广十寻,不假舟筏而欲跳渡之,其必不成而堕溺,乃必然也。”[4]

“夫革命非一国之吉祥善事也。就使革命而获成矣,为李自成之入燕京矣,为黄巢之破长安矣,且为刘、项之入关中矣。然以中国土地之大,人民之众,各省各府,语言不相通,各省各府,私会不相通,各怀私心,各私乡土,其未大成也,必州县各起,省府各立,莫肯相下,互相攻击,各自统领,各相并吞,各省屠城,血流成河,死人如麻,秦、隋、唐、元之末季,必复见于今日。”[5]

“盖能以革命成大事之人,其智术必绝伦,又必久拥兵权者。中国枭雄积于心脑者,人人有汉高、明太之心,吾见亦多矣。古今天下安得遇尧、舜、华盛顿?法国累更革命,积化百年,定章极严,而拿破仑第三犹如此,况中国向来本无议论,更无立宪定章,彼枭雄能指挥十八省者,其拥兵权何止五十万,如此则何为不可!夫华盛顿之时,美国人仅四百万,中国乃百倍之,其人之才能控制十八省四万万人,破万里之全国者,非有秦政、刘邦、曹操、刘裕、朱元璋之枭雄术略,好杀自私,必不能也。”[6]

篇幅有限不再继续罗列原文。在康有为看来,革命非常残酷,非一国之吉祥善事。法国革命,“大乱八十年,流血数百万”;中国古代的农民革命,亦无不“流血成河,死人如麻”;况今之枪炮远非古代之刀矛可比,如实行革命,必“使四万万同胞死其半也。”在列强加紧侵略的形势下,中国如举行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犹如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终必招致列强的干涉而灭亡。

在这篇书里,康有为还提到,“革命未成,而国民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爱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满洲、蒙古与汉族皆为同种;政治专治是延袭汉、唐、宋、明之旧,非满洲独创;满汉早已平等,“汉人爰者匹夫可以为宰相”;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者开口必攻满洲,是“大怪不可解之事”。况且皇族中尚有舍身救民的光绪帝,只要“皇上一复辟,可立行变法自强,立与民权议政,立与国民自由自主,诸君可不稍俟之。”[7]

细细思量康有为的话语与观点,虽然确实能够感受到其保守的感情、缺漏的判断,但更多看到的却是他基于深厚学识与经验的结合所得的洞见,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审视世事,而不因一时激情与民情摇摆。

三 渐进之民主

当我们更进一步去了解康有为,我们知道康有为很早就开始酝酿,1901-1902写成的《大同书》中体现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激进的:“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总***及区***皆有民选”、“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8]。他甚至诅咒专制皇帝为"民贱屠伯",指出在大同之世,人人平等,建立财产公有制,人人和睦相处,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差别虽有,可是并不悬殊。[9]

可是,内心的政治观念非常激进,甚至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康有为,在政治道路实现上一直反对革命,要求保皇立宪,以致虚君共和。实际上,这并不是矛盾的。

梁启超指出:“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指康有为)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先生之议,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若夫民主制定,则期期以为不可,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10]这段话清楚表明,康有为提出的完美的民主制度,并非立即能实现的,必须先经过向统治者要求民权,逐步建立君主立宪的阶段。为什么要这样呢?康有为提出两点理由:第一,社会的发展只能循序渐进,不能躐等、超越。他认为,“思入无方,行必素位”,理想可高,行事必须因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次序进行的。从政治方面讲,每一世都有其相应的政治制度,帝制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民主共和适于太平世。社会的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都只能按此次序进行,人为的抑阻或助长都是有害的,按康有为的说法即是:“为治有序,进化有级,苟不审其序,而欲躐级为之,未有不颠蹶者也。”当时中国正在从据乱世向升平世转化,故只能变君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而不能实行共和。第二,中国人民尚未具备做共和国民的资格。康有为认为,中国人民在专制统治下几千年,受专制之毒已深,且民智未开,民众尚未有行民主的资格。在此情况下,急求较高的***形式,与维持失去效用的过时制度一样危险,因为“乱世民智未开,必当代君主治之,家长育之,否则团体不固,民生难成,未至平世之时,而遽欲去君主,是争乱相寻,至国种夷灭而已。”[11]因此,在争得民主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现有的君权,通过变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必须坚持,但考虑到既存势力与环境,改变的方式又必须是缓慢平和的。利用君权,就要保皇。从戊戌出亡,康有为即提出了“保皇”的口号。[12]

至此,康有为真正的想法才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清晰起来,在革命话语简单粗暴的否定中渐渐解脱出来。

四 历史的慨叹

一九一二年,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十二月二十二日,康有为在为《不忍》杂志做的序言中说到:“于是吾遂靡靡喋喋,不能已于言: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堕落,吾不能忍也;嗟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纷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纷亡,吾不能忍也。”[13]

康有为忧国爱民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即使他的观点在当时乃至之后都受到激烈的批判与道德指责。

然学理可辩,历史难改。

今日重读康有为,对照二十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不能不惊叹于他对历史的深刻洞见。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甚至在细节上都没有逸出康有为的预测。中国的历史越来越陷入激进主义的革命不能自拔。草创的民国被各路野心家瓜分,军阀混战,人如草芥。外敌趁机渔利,其后乃至大举入侵,以中国为战场。既外敌已逐,又两党相争。待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大饥荒、文革……更多更大的苦难更是如潮水向中国人民涌来。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至康有为之后一百年中国这纷繁的革命又不知葬送了多少鲜活生命。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历经百年,在累累白骨上依旧没有搭建出一个革命家们许诺的、野心家宣传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历史之诡谲在于,在那时那刻的中国,终无条件去实现康有为之维新、君主立宪的理想,民众革命的热情一旦膨胀起来,则更是听不进这“保守”、“迂腐”的言论。

革命并非一定失败,更不能说一定错误。但激进革命要成功比起维新渐进,恐还要仰赖更多重要条件与机遇,所谓难上加难。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比起争取现有权威改进,恐怕更是天真。更不要说,激进革命中个人生命价值全被政治目的取代,煽动仇恨,彼此分裂混战,无穷无尽的生命付诸自相残杀的枪炮。而暴力革命胜利后却难以获得常态运行之***,易导向新的暴政,以自由民主为目的之革命,走向自己的反面,落入历史兼具慨叹与讽刺的怪圈。

人之自负,不顾各国的条件、历史、经验,不顾许多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排斥以进化理性原则通过渐进方式逐步发展,而总想以建构理性、舆论、暴力、激情的革命强行推进社会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解决社会问题,最终被证明是天真且致命的。

然而另一面,民众狂热退却后又消极犬儒,以虚无的价值看待历史与社会,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再加统治者自利保守、腐化残暴,又为社会积累矛盾与失望,终使渐进的、理性的努力被有志之士和大众抛弃,不顾危险愤然转向革命,可能就又投入了历史的新的怪圈之中。

此中种种争论,博弈,选择,战争、分合会通往何方,亦非陷于时景的普通人之小智慧能够洞见,结局怎样,恐怕真的要归于靡常的天命,留后人慨叹了。

--------------------------------------------------------------------------------

[1] 国学网 康有为 http://www.guoxue.com/master/kangyw/kangyouwei.htm

[2] 维基百科 康有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6%9C%89%E4%B8%BA

[3]《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P474

[4]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P474

[5]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P479

[6]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P482

[7]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P487

[8]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9] 百度百科 大同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43031.htm

[10] 梁启超:《康有为传》,《戊戌变法》(四),P34

[11]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孟子微序 P471

[12] 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王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5

[13] 《 康有为政论集》,沈志均,中华书局,1998 P769 不忍杂志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