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异想世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33:58
  • 73

苏菲的异想世界

不得不说萧宝森翻译地很到位,但貌似所有的《苏菲的世界》都是他翻译的,很用心,连诗都翻译成了七言绝句。这本书的原版是挪威文,如果是英文的话恐怕会有很多译本吧。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西方哲学简史。如果想了解哲学,惟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曾提出的伟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怎么提出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后期的哲学家,总是把前期两派或者多派哲学家的冲突观点综合考虑,再得出一个结论,哲学的历史就以此循环。

第一个问题:你是谁?

这并不是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要问你为什么是你?如果你不叫徐奥,你还是现在的你吗?我认为如果不叫徐奥,可能我还是会成长为现在的我了,如果说我的存在不受名字的影响,那是受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个因素变化了,我还是我吗?

在电影《Hilary & Jackie》(她比烟花寂寞/狂恋大提琴)里,天才大提琴家Jackie曾经问过他丈夫“如果我不会拉大提琴了,你还爱我吗?”他丈夫说:“如果你不会拉大提琴了,你就不是你了。”

我的存在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如果说这个因素确定了,那么这个“我”也是一定的,我就是这个“我”而非其他。

这就回到了哲学最本质的一个问题——存在。

第二个问题:世界从何而来?

这其实是问世界的存在问题。世界不是指地球,不是指宇宙,而是我们身处的所知最大容器。我们是身处在这个世界里,又怎么能真切地看清楚这个世界呢?怎么知道这个世界是唯一的?还是外面还有世界?

一只蚂蚁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一座城市,对这只蚂蚁来说也许这个城市就是他所认为的世界。

既然我们无法了解这个世界,那如何确定世界是存在而非虚幻的,可能一开始要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是虚幻的这个想法很困难,这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是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其实受限于这个世界。举个例子,就像《Matrix》(黑客帝国)里的人们不过是生活在名为“母体”的一个巨型计算机里,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真实的人体只是作为母体的电池。

这两个问题重要吗?哲学的问题重要吗?

我必须在这两个问题之后,和其他的哲学问题开始之前,来说明哲学问题的重要性。

对于只关心赚钱、平凡生活、吃喝玩乐的人,我必须承认哲学问题是无聊而且没有用处的,一旦人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之后,是否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的呢?对于有好奇心、想知道如何思考的人,哲学问题非常重要。几乎每个科学家都是一位哲学家,这些人在后面会一一提到,最明显的莫过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首先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哲学”,即自然法则,来统一地决定自然事物的变化(比如运动也算是一种变化)规律,然后才开始研究物理科学。

上面说到人受限于自己身处的世界,并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我要再提出一个问题,魔术师如何能将两三条白色的丝巾变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

我们当然知道这只不过是魔术师耍的把戏,因为我们是在外面观察,对于从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小白兔,它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身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神话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人们总是想为各种自然现象找到原因,而他们的知识并达不到这种程度,于是只有用神话来解释。比如挪威文的“雷”(Thordon)字意是索尔的怒吼,瑞典文的“雷”(aska)字意指神(在天上)出游,而中国则解释为雷公电母。直到后来发展到奴隶社会,所有的劳动都由奴隶进行,其他市民则有闲暇来投入到政治和文化上,人们开始思考和质疑神话的世界观,直到后来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事物可能来自虚无吗?

泰利斯相信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那就是水。

安纳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组成。

安纳西美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以上三人都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他们的结论在现在看来是可笑的,但这些结论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泰利斯曾经在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长度,以此可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可见泰利斯是很聪明并且务实的。泰利斯看到尼罗河上洪水退去后陆地上的作物开始生长,他看到刚下过雨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青蛙与虫子,所以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认为这种基本物质不是像水这样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安纳西美尼斯认为谁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则形成泥土,而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

事物在变化吗?

帕梅尼德斯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为另一种事物,变化只是看上去不同,内部一定还是相同的物质。

赫拉克利特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我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于从前不同了。所有的事物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化学反应中也有这个概念。并且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的滋味,从未尝过接痛苦的人在饱足时也不回感到愉悦,中国也有“饱汉不知饿汉饥”的说法。

帕梅尼德斯说: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即使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赫拉克利特斯说:1.万物都在改变 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感官所体验到的,但所有事物并非只由一种基本物质构成。他相信大自然由四个“根”构成:土、气、火与水。至于原因,可以拿绘画来做比喻,假如一位画家只有红颜料,他便无法画出绿树。但假如他有黄、红、兰、黑四色,他便可以按不同比例调配得出所有的颜色。所有的事物都是这四个根的聚合物,当形成另一种事物时,这四个根会分解再聚合。那聚合和分解的原因是什么?他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爱”与“恨”。爱使得事物聚合,恨则使事物分解。

安纳萨哥拉斯认为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就像现在的DNA思想一样,人体每个细胞里的DNA都含有整个人的基因图,理论上可以从一个DNA还原一个人。

他还认为太阳不是神,而是一块红热的巨石,比希腊半岛还要大,月亮并不是自己发光的,同时他还解释了日食的现象。

来自爱琴海的德谟克里特斯开始提出了“原子”的思想,原子(atom)的字面意是“不可分割的”。

有无神?

古代的人们相信疾病是老天爷对人的惩罚,因此有时期望靠巫婆的仪式来祈祷康复。英文influenza(流行性感冒)的意思是“受到星星的不良影响”。

希波克拉底是一名希腊医学家,曾经要求他的学生们宣读下面的誓言:

我将依照自身的能力与判断,采用对病人有利的疗法与处方,绝不施以有害或有毒之物。无论应何人之请,我也绝不给予致命药物或做此类之建议,也绝不协助妇女堕胎。进入病家访视时,我将以病人的福祉为念,不做任何贪渎害人之事,不受男女奴仆之引诱。我在执业时之所见所闻,凡不应泄漏者,我将严予保密。若我遵行此一誓言,不懈不怠,愿上苍使我乐享生命、精进医事并受世人敬重。若我违反誓言,愿我遭相反之命运。

这个医生居然既相信医学又相信神论和命运。看来人确实不仅要受限于他所处的世界,而且受限于时代。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我认为苏格拉底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算得上最聪明的人,同时也是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然而他最擅长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问。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而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助产婆,每个人思考的能力就像生小孩的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他通过提问推动人们思考,产出自己的思想,因为真正的只是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不只是了解自己,而是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有生之年都在广场与市场与任何人闲谈。他说:”乡野的树木不会教给我任何东西。“他有时会连续好几个小时站着思想、发呆。

苏格拉底长得很丑,肚子大,但性情”极为和蔼可亲“,最后因为他从事的哲学活动而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因此想要区分书中的观点哪些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就很困难。类似的例子还有耶稣,耶稣虽然自己没写书,但圣经里面记录了他说的话,这些话代表的是耶稣还是掺杂写书人的观点也不得而知。我认为中国的《论语》也是如此,这本孔子弟子写成的书很有可能将孔子的言论综合了弟子的思想,并不一定完全是孔老爷子自己的意思。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明白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认为奴隶与一般人一样有常识,这跟当时社会上的想法是相悖的,他亲自去找码头上的工人请教问题。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有的知识是从外面学到的,但自己突然领悟到一些事情,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原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才是自己真正的知识。

苏格拉底谈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无意指导别人。一开始仿佛他一无所知似的,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直到词穷知己,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对错。这种谈话的艺术、大智若愚的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处死?苏格拉底怎么看待自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着很大的关联。他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他并不把自己比作伟大的救世主,而是一只牛蝇。我们是怎样对付牛蝇的?

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人,他自称“哲学家”,而philosopher的意思则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

一个国家应该由谁统治?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他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写到过著名的“洞穴神话”,为了说明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必须先谈到“洞穴神话”。这个神话是说,有一群人自出生以来,手脚就被绑着,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所以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墙壁。他们身后有一些人偶移动着走过,手中举着火把,在墙壁上投射了明明灭灭的影子。洞穴人一辈子都只能看到这种“皮影戏”,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而已。

假使其中一人挣脱了束缚,回头看到了后面的人偶和火把,才会非常惊讶地明白墙壁上的影子从何而来。然后他爬到洞口,看到外面的世界,世间万物无不使他震惊,万物之美让他深受感动。他本可以从此奔向洞穴外的世界,但他想起洞穴里的同胞们。于是他回到洞中跟他们解释洞壁上的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子罢了。然后同胞们不相信他,并说除了洞壁上他们所见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事物了。最后,他们把这个人杀了。

柏拉图想说,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哲学家从影子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哲学家却因为试图照亮人们追寻真知的道路而被杀害的。

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度,这个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这个国家由统治者、战士与工匠(如农夫)三种角色组成。柏拉图的这个思想开创了统治阶级、战士阶级与劳动阶级这三个社会族群的极权社会。并且他相信女人和男人一样能有效治理国家。由于养育孩童的责任重大,应该由***来负责(柏拉图式第一位主张城里公立育儿所和推展全时教育的哲学家)。柏拉图强理型的理论还不限于此,他的理论不断受人议论批评,而且第一个批评他的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观念?

柏拉图太过于沉迷他那永恒的形式(或“理型”),而亚里士多德则全力关注自然界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解决的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是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鸡的观念”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鸡是首先存在于世上的,直到人们看到这些动物,才把这些动物提取出共同的特征(比如带翅膀、咕咕叫),归类命名为“鸡”,鸡的观念才诞生,所以说鸡要先于鸡的观念。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蛋先于鸡,这是现代基因学说解决的,由于某个物种的受精卵(蛋)基因变异,才变成了一只“鸡”的蛋,于是才有鸡这个物种。所以说蛋先于鸡,鸡又先于鸡的观念。在这里重要的是,事物的存在先于事物的观念。

天为什么会下雨?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先想想自己的回答。亚里士多德把原因分为四种,“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目的因”是为了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可能我们从未听说天空下雨还有“目的因”。亚里士多德非常注重因果律,他是一名严谨的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家。

人需要怎样才能过良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这样有智慧的男人对两性关系有着非常谬误的见解,他认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

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得到幸福?

希腊文化中的雅典学派有如丐帮的污衣派和净衣派,形成了对立的观点。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将他们的哲学解释为“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至恶之事乃是受苦”。但伊壁鸠鲁学派与贪图享乐的净衣派不同,他们认为应该在享乐的同时考虑到“副作用”,比如说一个喜欢吃巧克力的人一次吃完一百块巧克力,后面的感觉就是所谓的“副作用”。乐趣不仅是感官上的乐趣,交朋友和艺术欣赏也是乐趣。人类善于进行乐趣上的计算,也许同样的钱买一辆自行车比买一百块巧克力的乐趣更大。

你是否曾俯视宇宙?

西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者强调,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形的上帝。他们认为,尽管上帝存在于大自然与人的灵魂中,但他同时也超越万物之上。东方(印度教、佛教与中国的宗教)的神秘主义者则较强调他们的神秘经验乃是一种与天神或“天地之心”水***融的经验。神秘主义者认为,所谓无神论就是不相信自己灵魂的神圣与可贵。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但我相信人的品质和骨气是可贵的。

神秘主义者有时会突然感受到“宇宙意识”或“大感觉”(oceanic feeling),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奇妙的感觉,只需静坐想象自己的身体在飘升,飘升至城市的上空,俯瞰芸芸众生,并且再度升到地球之外,俯视宇宙。这种想象当然是美妙的而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但至少可以扩展你想象的宽度。

为什么主角叫苏菲?

在希腊文中,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索菲亚”或“苏菲”(Sophia),而Sophia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把女主角的名字起为索菲亚。

人生是不是梦?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视实验的科学家,比如伽利略、牛顿等,他们同时也是哲学家。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居然从小小的实验中推理出像万有引力这种适用于整个宇宙的结论。到了十七世纪的巴洛克时期,人民有两句口头禅,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看过《死亡诗社》的人都知道意思是“把握今天”,另外一句式Memento 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会死亡”。莎士比亚横跨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他对于现代戏剧在巴洛克时期产生有着重大的贡献,他不止一次在戏剧中写道“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巴洛克时期还产生了两种迥异的哲学思想模式,就是“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

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经验?

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在拥有经验前,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而经验主义者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代表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而理性主义哲学家有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所以我们称之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我比较赞同经验主义,因为理性主义者很难解释没有经验而产生的概念是因为什么产生的。经验主义者并非认为所有事情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判断得出结论,因为已有的经验可能也不是真实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看到鸡是在地上走而从来没有飞过的,并不意味着鸡不会飞。

看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我的感官经验,在前半部分我一直认为苏菲是这本书的主角,围绕苏菲发生的事情是真实却难以解释的。我被乔斯坦•贾德蒙在鼓里,后来才发现苏菲也只是书中的一本书上的主角,是席德的爸爸编造的人物,《苏菲的世界》也只是故事中的故事,只是被席德拿在手中的一本书。知道这一点之后,瞬间苏菲的故事就变得虚幻了,任何难以解释的超自然事件都容易解释了。席德的生活确实一直符合常理,没有任何难以解释的事情。

直到最后席德的船也可以被苏菲推动,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浪漫主义的反讽”,乔斯坦•贾德提醒我们,席德也只是他编的故事中的人物。

艺术家就是上帝吗?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这是一个涵盖了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被称为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艺术家可以运用它们“创世的”想象力,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作上帝。当时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是不一定认真读书的大学生,他们有一种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有时他们认为警察或房东是俗人,甚至敌人。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而日常事务就留给俗人去做。

艺术家和作家在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完成作品时,可能会突然说一些讽刺的话,让读者们知道,他们所读的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是作者在操纵着这个虚构的世界。这种打破幻象的形式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就像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在《皮尔金》中的一个角色说:“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一半的时候死掉”。

有永恒的真理吗?

黑格尔指出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也是如此,因为真理的正确性也受限于所处的时代,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你不能说柏拉图是错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也不能说休姆是错的,康德和谢林是对的,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反历史的。

哲学思想什么时候开始带上政治目标?

马克思曾说,直到目前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句话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马克思思想从此带上了政治目标。但不要把每一种自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都当成马克思自己的思想。

马克思解释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如何影响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因为无知、经济和社会条件是“基础”,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都是“上层建筑”。而基础又由生产条件、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构成。

解梦是迷信吗?

弗洛伊德认为,人把一些最真实的想法埋在了潜意识里,洞悉我们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透过我们的梦境,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梦多少都反映我们本身的愿望,只不过这些愿望都经过伪装。弗洛伊德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个年轻人梦见他的表妹给他两个气球,这是“显梦”,也就是梦的外在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之前刚看到过气球和他表妹,他的愿望是:他真正想要的是她表妹,那两个气球就是她的胸部。

弗洛伊德发明了一种“自由联想”的技巧,让病人用一种很放松的方式躺着,并说出他脑海里的任何事,无论这些事情听上去多么不相干、漫无目的、不愉快或难为情。他的用意是要突破病人在潜意识的真实感觉上束缚的压抑,这样病人很可能激发出潜意识并恍惚中提出真实想法。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分析法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将潜意识运用在作品中,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跨越了梦与现实的界限。

Fi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