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香港电影史《由一只鸭子开始的百年传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33:30
  • 77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自1909年第一部港片诞生之日起到今年,香港电影已经足足走过了100年的光阴。100年来,这个人口仅有几百万的城市,却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

弹丸之地,电影工业何以如此发达?原因或许很多,关乎历史,关乎文化,但最重要的因素,却还在于电影本身。香港电影根植于市井趣味、草根心态和嬉闹风格,不仅口味新鲜,而且生动刺激兼而有之,使得香港电影成为货真价实的百姓艺术。与欧洲电影有大量赖以存活的资助不同,香港有电影,只因数以百万计的人要看电影。

香港电影也许煽情与纵乐,也集吵闹与无厘头、血腥与怪诞于一体,但香港电影同样敢于破格创新,优秀的港片,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胡金铨的古典诗意、张彻的铁骨柔情、吴宇森的枪林弹雨、徐克的凌厉诡谲、周星驰的笑中带泪、杜琪峰的浪漫江湖,这些陪伴着我们成长岁月的香港电影,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满载可喜的艺术技巧;不仅反映了香港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且也是文化艺术不断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忠实记录者。

萌芽时期:香港电影的诞生与一只鸭子有关

说来有趣,香港电影的诞生,竟与一只鸭子有关。1909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香港投资拍摄了故事短片《偷烧鸭》,导演是香港人梁少坡。这部短片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偷正在偷肥胖商贩的烧鸭,被警察抓了个正着。《偷烧鸭》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片之一***片的开山之作,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香港电影“***片”的鼻祖。

关于谁是第一部香港电影,另有一桩公案。由于《偷烧鸭》的出品公司并非香港公司,所以也有人拒绝承认这是香港电影的开山之作。在他们看来,同样由宾杰门•布拉斯基投拍、拍摄于1913年的《庄子试妻》才是第一部港产片。《庄子试妻》由黎北海执导,“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主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亦在片中出演角色,此举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打破了男女同台演出的禁忌。

有声电影时期:电影会说话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香港电影一直是默片的天下。自1932年开始,电影才开始会说话,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这一年,邵醉翁的天一电影公司趁薛觉先及唐雪卿夫妇到上海演出时,拍摄了《白金龙》,成为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但由于一度遭到禁映,反被稍后在美国开拍的《歌侣情潮》一片抢先上映。这两部片子取得极佳的票房成绩,也由此引发了香港本土拍摄有声电影的热潮,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制片企业的兴盛、以粤语电影为主的制片数量飞速增长以及独立制片体制的成熟,标志着这一时期电影工业已告别草创阶段而进入规模发展时期;在美学形态上既有教化电影、抗战电影等趋同时代的进步电影,亦有言情片、喜剧片等题材多样、风格多样的类型电影。只是,此时的香港电影风格尚未确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方面,均未逸出内地电影的轨迹而呈现出独特形态。

黄金时期:武侠片来了

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占主流的电影类型无疑当属武侠片。以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为例,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正传》到1970年的完结篇《黄飞鸿勇破烈火阵》,20年的时间,居然一口拍拍了近百部之多!武侠片作为一个电影类型正式确立,要到上世纪60年代末,邵氏电影公司对老派武侠电影进行了革新,从这时起,武侠片的情节变得紧凑、动作设计变得充满力量感,暴力场景也逐渐增多。胡金铨的《大醉侠》、《龙门客栈》,张彻的《独臂刀》、《虎侠歼仇》,都是这一时期武侠片当中的经典之作。

1963年,有一项影响香港电影进程的规定出台了。当时的港英当局通过了一条法例:所有电影必需配备英文字幕,以作监察之用。这一则法例,竟无心插柳地帮了香港电影一个大忙:由于每部电影都有英文字幕,香港电影借此顺利地进军西方。而武侠片,作为当时香港电影最主要的一个类型,也由此从香江之畔走向了世界之巅。

过渡转型时期:看,李小龙!

1970年,香港影坛发生了一件大事:邵氏电影公司的副总经理邹文怀携何冠昌离开邵氏,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嘉禾。嘉禾初期只是惨淡经营,翌年,因起用自美国回港发展的李小龙主演功夫片《唐山大兄》而轰动一时。其后,李小龙凭《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影片成为香港第一位国际巨星,并应邀主演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龙争虎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体制更加灵活的嘉禾也借机迅速成长崛起,仅仅几年之后,隐然已可与邵氏分庭抗礼。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于1972年首先打开世界电影市场之后,再经李小龙的推波助澜,港产动作片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畅销全球的电影商品,远至非洲都有港片市场。“功夫”一词透过港产功夫片的广泛传播,成为欧美、日本等地观众朗朗上口的“外来语”,掀起了全球各地的“功夫热”。

1973年,李小龙意外辞世,眼光独到的嘉禾继而签下了成龙,成龙也成为其后二十年亚洲最卖座的人,迄今30年而不倒。

繁荣时期:盛世香港,东方好莱坞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的年轻人,以及自学成功的本土电影青年,纷纷推出他们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这批影片的票房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于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其中包括徐克的《蝶变》、严浩的《茄喱啡》、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点指兵兵》等。这一时期,被称作香港电影的新浪潮时期。

以新浪潮运动为契机,香港电影进入了从1980年到1994年长达15年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几乎每一种类型片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武侠片依然热度不减,其他例如***片、喜剧片、赌片,甚至***,都佳作迭出,空前繁荣。吴宇森、徐克、许鞍华、王晶等人,都在此时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而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刘德华等人,也都在同期开始了自己传奇的演艺生涯。

八十年代后期,“新浪潮第二浪”渐渐冒起。一些年轻的导演像关锦鹏、罗卓瑶及她合作伙伴方令正、张婉婷、刘国昌及王家卫陆续拍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导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影展及影评人中得到空前的瞩目,尤其以王家卫和关锦鹏的一系列作品为代表:如《东邪西毒》、《春光乍泄》、《花样年华》、《胭脂扣》、《阮玲玉》等,令香港导演在国际上得到认同。

风格化时期:一枝独秀的杜琪峰

时间的脚步踏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颓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香港的电影业亦开始一落千丈,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港片的年产量从全盛时期的260部,锐减至100部左右,而最惨淡的2003,由于受SARS影响,一年居然只拍摄了54部影片。其后香港两位著名演员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相继离世,更让香港电影雪上加霜。

为寻求救市之策,香港电影圈开始频繁与内地电影人合作,利用广阔的内地电影市场,来拯救日渐凋零的香港本土电影业。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传统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夸张风格也面临着审美层次上的挑战,以九十年代末“银河映像”电影公司的成立为标志,香港电影的转型之风愈刮愈烈,从《枪火》、《无间道》到近几年的《黑社会》、《放逐》,以杜琪峰和刘伟强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导演进入创作成熟期,我们惊喜地发现:向来喋喋不休的港片,居然学会留白了,学会在静默之中积蓄力量了。

从世纪之交至今,香港电影最大的发现无疑是杜琪峰,这位1979年就曾到内地取景拍摄处女作《碧水寒山夺命金》的导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个人创作的高峰期,以其独到的影像风格和认真的创作态度,在香港电影一片凄风苦雨的当下,成为最令人放心和最值得期待的导演。

与香港人坚韧且适应性极强的性格一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香港电影目前的低迷只是暂时的,在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的支撑下,香港电影必定会冲出黑暗,再次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