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LOGO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孔不入,处处都是贴标签,一个屁点儿的公司,都要一天到晚嚷嚷企业文化。。。而这一切说到底,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品牌,存在于各种公共空间里的现形。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是莫名其妙成长起来的,而在这些打造品牌的跨国企业背后,一定有引人讨伐的勾当。而这一切并不是单纯的阴谋论,玩儿危言耸听。在后现代资本主义中,超级品牌对于文化、工作、消费者选择权以及与之关联的世界贸易权利结构有着压迫性影响。换言之就是说,整个品牌文化背后是全球化资本的运作,跨国企业借由不断地深入消费者的私领域,以此剥削第三世界的人民以图自身利润。而《NO LOGO》正是深入剖析品牌世界及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动作机制与操控流程,以此揭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真实世界、选择,可能的希望,及我们如何在这个新的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确实,今天的品牌概念早已超越了它以往任何时候的含义——显然已经被过度开发了。曾经的品牌意味着,要让企业的产品在鱼目混杂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企业所赖以追求利润的全部意义——只要有了品牌,产品本身早就变得无足轻重——所以耐克阿迪达斯们早就经历了“去工厂化”的阶段,它们只要拥有品牌,利润就会源源不断。而只拥有品牌不亲自进行生产,还因为没有工人的负担,让它们的利润变得更加丰厚。一个简单的品牌概念,串联起了如此众多的领域:广告、文化、公共空间、生活方式、时尚潮流、商业……包含了如此之多的内容。说明品牌已经成为了一个母本。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产品本身,变成了“企业即品牌”。而这样做对于企业的现实好处是,它们可以凭此来获得人们的归属感——有形的产品本身是不重要的,品牌所蕴含的独特意义才值得关注。有无数的文化活动,假如没有品牌的赞助,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和进行。而沃尔玛们为了追求销量,还会主动的对一系列文化产品进行文化审查和内容***。
可见,今天品牌充溢着我们的精神空间,他不在满足于充当具体产品可辨识的面孔,而是要鼓吹贩卖所谓的生活方式,尤为显明者,是它对青年文化的借鉴利用,并由此深度介入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毕竟,单单把商品换汤不换药的卖给年轻族群是不够的,必须形塑出与这种新文化相互呼应的品牌认同方可。所谓“以叛逆始,以招安终,周而复始。”比如关于摇滚的logo,往往拿革命说事儿,但事实上,摇滚又极容易为时尚及广告工业的动态所影响,所以说到底,不会对政治经济权利的结构有一丁点儿作用,不过是刺激刺激青少年,让全国18岁以下的,都争取做出一张谁都不鸟的臭脸,说破天,不过是个姿态而已。而超级品牌,正是这种姿态的销金窟。
又比如书中讲,品牌导向的企业运作,实际上限制了公众的选择空间。因其非物质性和流动性,品牌相较于原来的实体企业,更利于兼并扩张,由此造成垄断,不但对其他企业构成威胁压迫,亦以其巨大的宣传与影响,引导操控乃至欺蒙公众,侵害选择自由。而这肯定是过度商业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无所不在,俨然奥威尔《1984》中讲述的老大哥。只是这种控制本身是如此的潜移默化,以至于它们已经成为了被控制者的一部分。正如今天的孩子们,从一出生便是沉浸在品牌文化控制的氛围中长大,他们已经对这种氛围感到自然而然。
《NO LOGO》是千禧年的时候,美国图书市场的热销,彼时这本书也许更适逢其时。而当新千年的头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拿着这本简体版,发现正如小岑讲的:“NO LOGO或许也是一种LOGO。”可见,这种全球经济的超强运作,不过是换了一身马甲而已,十年后,到了中国,依然崭新。如此一来,品牌终将无休无止。。。由此估计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威权和商业交杂统治的“净化”的世界。虽然喧腾的消费主义,很多时候也不啻为一种幻觉的乌托邦,我们大可以在对于品牌的无限崇拜和无尽选择中,繁忙而无作为;又或可选择做“NONO”族,回归纯真的“新节俭主义”生活,就像有人拥趸“无印良品”一样,虽然这也不过就是中产阶级矫情的姿态,是个更巨大的LOGO而已,没什么意思。只是如此一来,反对的出路似乎更加晦暗不明。而这个晦暗的瓶颈正在于一种错误的理解:既品牌引领我们走进迷宫的这个事实,是否代表着我们必须依赖品牌带领我们走出去?如果依然要依赖品牌JINCHU1的话,那NO LOGO 必然会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LOGO。
此外,也许这本书很难达成美国本土的轰动。毕竟中国的现实远非企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的现实是这个经济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这个政权的手里,而处在初期阶段,赚钱又是第一要义,所以对于中国,品牌化或许依然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存在,并且这种品牌化,如果可以叫个别企业更加珍惜自己羽毛的话,显然利端更大几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28: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