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团圆《把张爱玲还给张爱玲》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28:32
  • 81

摘掉争议《小团圆》的声音吧,也无需再讨遗产执行人是否有违其遗嘱。自1995年张爱玲逝世14后,此书得以出版。张氏一直欲以此书为自己30岁前的人生立传,只是这一立,就是一生,那30年,就她的全部生命。比起文学史教材中800来字的评述,这该算是最好的祭奠。

事实上,她的生命、情感在30岁就停止了。1955年赴美后,她也只是活在回忆和过往的沪、港生活里,犹如海明威一直活在他27岁时的巴黎一样。作家灵魂中的乡愁,分裂出另外一个自己,和年纪、肉身上的自己拉扯——《小团圆》中那个30岁的穿着锦缎旗袍的九莉,在和接近迟暮带着假发套、穿着拖鞋的张爱玲在拉扯。于是,小说的张力于此出现。九莉可以说是她的小说中最复杂的人物,有着曹七巧的狠毒,也有着王娇蕊的痴情。九莉小心翼翼地收藏起邵之雍抽过的烟头,张爱玲诚惶诚恐地收藏起她与胡兰成的爱与恨。她讨厌胡兰成,因为胡兰成让她讨厌自己。

全书看似凌乱难解,但事实上,张爱玲已经把钥匙——等待——都留给读者了。全文开头和结尾段完全重复对照:“像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张爱玲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早年张爱玲用繁复华丽的语言讲故事,暮年的张爱玲有透彻凝练的笔触讲复杂的人生体验。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啃噬。《小团圆》里,她收敛了一些以往的刻薄,从面相到文字,但在写母亲、姑姑以及孤独时,她还是露了相。更何况这一段足够悲怆的情事,令张爱玲真实的人生名副其实。她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都于此得以大团圆。

有人怀疑这是否属于张氏作品,小资们请勿再对其作品进行破坏。她在国内时期的小说,是其得以受捧的原因。1955年到美国后,她的创作并未减少,在阅读大量西方作品后改变自己过去“从前”式的叙事模式后,她还用英文写了大量小说。谈及至此,也就不得不说到《The Book of Change》,中文译为《易经》,这才是张爱玲的遗世之作!小说从上海童年家庭故事涵盖到后来的沪港沦陷、港战爆发。由于创作时间长,文字量巨大,被一分为二,上部为《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译《雷峰塔》,下部用原名。张爱玲将其中一部分摘出,亲自译为中文并再加工,便是如今这部《小团圆》。而整部《易经》在美国没有出版商发行,只能成为最终的压箱货。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称:会在2010年正式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出版《易经》上下两部。但最大的问题是——谁能将其倒译回中文,且不失张氏风格?

1995年,中秋团圆之夜,她独自离世。除却等待,一切无以对证。除非,将一切还给她。

爱是所有理由,不爱也是。

[媒体专稿,已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