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字凶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26:05
  • 37

文字的力量是可怕的.

读大学时石康的作品很流行,"青春三部曲":《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在几乎每一个人(尤其是男生)手里翻来翻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人读完后都说:太有同感了,简直说的就是自己.

说出这样话的人即包括象我这样经常逃课而且挂科的,同样也包括那些拿奖学金,天天自习到很晚的.

按照很流行的说法,石康的小说就是"颓废"的代名词.石康小说里的人物绝望,没有乐趣的活着,似乎关于青春的所有记忆就是无聊,孤独和沉沦.

遗憾的是,石康的作品并没有给迷惘的年轻人泼一头冷水,更多的人反而开给自己的叛逆找到了一个范本,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包括我)颓废的活着,他们抽烟,喝酒,打网游,逃课,而且似乎乐此不疲,其实脑袋里一团浆糊.

石康把自己的郁闷发泄了,读者们却颓废了!

工作的前几年自己还没有从颓废中走出来,那时期又先后读了庸人的几本书(《北京爷们》,《一不留神》),还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等颓废派文学作品.那种对书里人物生活愚蠢的模仿加上工作的不顺心和强烈的思乡情怀让我越来越沉沦.

我不知死活的喝酒,然后半夜死猪一样躺在大街上,回到寝室打开淋浴头,坐在地上淋着,边淋边哭,一哭就是一个小时.

这样的自残只能让原本就糟透了的生活变得如无底深渊一般绝望.

后来,我抓到了一颗救命稻草.

如今,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可以说是颓废文学鼻祖的作品后,我依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会产生任何冲动.

这算是成熟的表现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洛的成名作,出版于半个世纪以前,那个时代的美国处在全民颓废的阶段.这本书的出版迅速在美国掀起了狂热的浪潮,"跨掉的一代"纷纷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戴着霍尔顿式的红色鸭舌帽,他们用霍尔顿式的语气说话(一口一个"他妈的").他们对塞林洛含有宗教性质的崇拜,塞林洛另外一本小说《弗兰妮与祖伊》的出版被塞林洛的"粉丝"当成神明下凡般的大事来对待.

人的种种恶习之一就是喜欢模仿,而文字,或者说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们可能会引起群体性的模仿.例如某一时期中国年轻人模仿石康小说里的人物,日本年轻人模仿村上春树小说里的人物,欧洲年轻人模仿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年轻人中间引起广泛性的模仿,众多家长对它怨声载道,美国当时一些图书馆将此书列为禁书.

我认为,这种大规模群体性的模仿是塞林洛不曾想到的.塞林洛创作此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发泄郁闷.

我注意到《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个智者,他就是霍尔顿的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他的一席话道破了年轻人颓废,叛逆的根源:

某一类人,他们在一生中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想要寻找某种他们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或者寻找只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东西.于是他们停止寻找.他们甚至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停止寻找.

如果霍尔顿能够仔细理解体会安多里尼先生的这段话,那他就有可能解决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问题,他也曾隐隐感觉到这一点,但是他没有继续思考下去,他给自己的理由是:没那心情.

而所有的模仿者也没那心情.他们没能领会塞林洛的苦心孤诣.

塞林洛的作品一直透漏出对智者的推崇,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的作品中,塞林洛将安多里尼先生升级,创造了一个具有更高智慧,甚至接近神的人物:西摩.崇尚东方禅宗,佛学的塞林洛显然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成为象西摩这样的智者.

这样的智者时代永远不会来临,社会的主流文化越来越媚俗,人们越来越愚蠢.年轻一代不仅叛逆而且对一切麻木.

现在很少有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引起广泛的群体性模仿了,一是因为没那么优秀的作品,二是因为人们都不再读书了,还模仿个屁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