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寻找家园《流沙堕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20:38
  • 64

流沙堕简

——读高尔泰先生的新书《寻找家园 》

“近日拿到高尔泰先生的新书《寻找家园》,彻夜长读。不禁想推荐给大家。 自做了编辑后,我几乎放弃写作,甚至评述。但先生之书我却不忍独享。

“做大学时,读先生《论美》,激情勃发,美兮丑兮,关乎命运枢纽。那是激情燃烧的年龄。先生之著作也是如此,发凛须张,眉目渲染。令我抄了几大本。

“人生流离,情绪如沙,日光日日漏。以一己之身所感所触,披沥民族之痛,发生人性,聚集自然伦理。是先生之文之大光辉所在……”

上面是我在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版发的一个帖。说的是一时的读书感受,就顺手贴到了网上。

我曾不喜欢《寻找家园》这个名字,感觉很没有韵味;书中卷二名流沙堕简,我觉得作为书名更好。高先生现在身居海外,对家园感受应是别一番意味。中国人其实有很深的故园传统,黍离之声,胡马北望。先生是一传统文人,能诗善画,又很在乎大脑的去处,梦里家山应是如噩梦骇人,如棒喝使人入境。思考和传统的文化个性,铸就了良知的傲慢和狂妄。有篇纪念兰州大学杨子彬先生的文章(《在通往理想的途中——杨子彬先生的四条道路》,唐文明)里有一段这样的话,我抄下来给大家:

……苏格拉底宁愿服刑也不愿逃走,因为城邦是他真正的家园,是他真正的社稷。苏格拉底的神灵引导他走向真理之路,虽然这条路看起来与城邦的现实不相称,但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城邦的繁荣和发展。他诉诸内心的声音,但并没有由此走向“良知的傲慢与狂妄”,而是将自己的良知与家园看作是根本上一致。坚定不移的家园感正是苏格拉底勇敢就死的心理动力,也正是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的含义所在。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动物和神才无所谓家园,而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苏格拉底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家邦,因为他知道他既不是动物,也不是神。他不可能像神一样全知全能,但又比动物更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苏格拉底服从雅典法律而不逃走的行为才不至于降低其价值。

“家园是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天命场域,是人是其所是的生存处境。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终极关怀所在……”

杨子彬先生也是高尔泰先生在兰州大学的同事,也在敦煌劳动教养过。我记得原来高尔泰有一篇文字《老实人》专门写到了杨子彬先生,不知道为什么轶漏了。书名认识的差别也是我们之间的距离,我曾以为《寻找家园》这个书名是编辑林贤治先生所改,后来上网搜索了一些有关文字才知道是高先生自己的意思。所谓江山应如是,多情应笑我,自嘲与眷念,深情绵邈,都在这四字了。

高尔泰先生的《论美》是我读的第一部美学著作,接受了当时在兰州大学就读的浙江林茂森先生的推荐。那时和所有的青年人一样,对世界充满审视,对美充满向往,而青春又是那么焦灼,妄想着生命和情感的真诚境界。有趣的一件事是,我们曾经把美用好看、美丽、漂亮三个词表达美的境界和对其的理解。好看——才是真正的美.这也有点主观美学的意味了。从兰州大学图书馆借出来,我连读几天感觉意犹未尽,索性边抄边读。现在回忆大学上课的情景,脑里一边是我抄《论美》偷摸鬼祟,一边是重庆老师读“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样子。都是那么优美,放荡。我毕业以后做了编辑,曾策划《中国20世纪美学经典》一书,皇皇大观,200多万字,又重温了《论美》等著作,找回了自己的美学家园一样。市场经济无情,这书都看了清样,最终还是没出。是我的一大憾事。

高尔泰先生熟悉的苦难的甘肃,我也生活了十几年,以至读起《寻找家园》甚至嗅到了甘肃的泥土的清香,十分亲切。我熟悉的很多人和听说的很多事在这书里找到了面目和真相。比如《电影里的锣鼓》一文里的谢昌余先生,也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者。曾主持编辑过《当代文艺思潮》,从甘肃人民出版社退休后,又和杨子彬先生一起主编传统文化丛刊《国学论衡》,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甘肃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那文章这样写道:“《论美》的写作和发表……受到全国性的批判,我们的校长肖英以为出了大事,跑到兰州市委,报告‘严重情况’

接待她的青年官员谢昌余听完汇报,告诉她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不是政治问题,不要紧张。”在那个时代,能够把正常的学术讨论和政治问题分清并能正确对待的人显得太少。高尔泰先生提到的和凤鸣后来也写了一本书(《经历:我的1957》)记述了57年在安西农场的生活,我正好也是那本书的编辑,她的丈夫王景超就死在了夹边沟农场。其中的表述,沉静,充满思考。曾让我时时警醒。

现在我们拿到的这本书肯定是做了删节的,有点遗憾。我和责任编辑林先生曾说起过这事,其中避讳得多。当然也有对文化的尊重和作为编辑的慎重。比如原文说某某有断袖之好,编辑给处理掉了。一是这样的事本是个人私密,不能喧而哗之。二来某某在敦煌大漠几十年从事保护文化的事业,功莫大矣。在那样的环境下,人烟寥落,绝望丛生,断袖之好甚至也合乎人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守夜人我们时刻充满敬重。我遗憾的是关于杨子彬、韩学本诸先生和高先生前妻李茨林的章节不见了,少了其中很多人的风采。韩、杨二先生和书中的安兆俊先生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人啊,有见解,有立场,有气节,达观,对生活和祖国充满热爱。我一次读他们的事迹,一次热泪盈眶。这些我们脊梁的人呢,像活在古代,活在《世说新语》的文字里,眉目清晰,话语娓娓,像现代经济时代文化的一个传说了!我希望再版时能匡正讹误,多恢复些文字。

本来这书不需我絮叨,其中价值很多学者都有论述。赵毅衡先生说:此书将许多往事,细细穿插,一一道来。连本是惨绝无言的场景,也深情蕴结,推刚为柔。风度雍雍而令人心折。有个朋友甚至说高先生的这些文字价值超越了他的美学文章。所谓右军书法,庾信文章,一时一时的风范。甘苦炎凉,如墨分五彩,盐通六味,一一琢磨吧。窃以为,《寻找家园》是汉语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一个时代的风度就这样不会为我们忘怀。推荐给甘肃的朋友,推荐热爱生活和祖国的朋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