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书中的小插画):
A:朋友告诉我,他喜欢看别人书架上有什么书,借此了解一个人。
B:这也是有意思。
A:可是我的书架上通常都是放不要或不喜欢的书呢……
B:为何?
A:喜欢的书常看,只有百年不动的书才有机会一直在那里。
B:你该整理一下了……
台湾Net and Books发行人郝明义新书《越读者》终于登陆大陆,尽管说的是台湾的情况,但为了考试而读书、考完试扔掉书的情景,不了解台湾的人会以为这原本写的就是大陆的情况。
“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是书中开头的一句话,说的是互联网时代丰富的书籍市场背景下,每年传出的令人担忧的读书人数和读书量。
从高中起就已经习惯了吃饭前和别人商量半天“去哪里吃饭”,不是因为60年代的人祸饥荒重演,而是因为琳琅满目,难以选择。一方面可供选择的的确多了很多,另一方面却是什么都变得平庸而不想尝试。
郝明义在书中的第一部分把书籍类比成食物,则教科书类为主食,丰富思想类为美食,工具书为蔬果帮助消化,剩下的读物、消遣类则为甜食。
大家都知道保持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但说的是生理或身体方面;没有指标或数据明确鉴定的,在这个时代——其他时代我不了解——则明显不受欢迎。都知道巴蒂尔在火箭队的防守体系的重要性,可是还是不断有人建议把这个一度因伤而进攻上几乎无法贡献的队宝换走。曼联的弗莱彻在铁杆红魔粉丝眼中如今也许还无足轻重。但这些都无法阻碍曾经进攻和防守端都无能的火箭40号鲍文出场寥寥,却能获得几十万美元的合同,仅仅因为他勤勤恳恳。
扯远了。在郝明义的比喻中,教科书是维生素,但我们身体运转需要的维生素却不只是,或者根本不用直接通过维生素获得。我们吃米饭、面食等主食,欣赏美食时依然可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摄入维生素呢。
因为考试这种所谓“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手段就是直接检测我们体内的维生素量。主食、美食固然可以获取所需,但不如教科书来得猛,来得专,媒介进化的同时带来更加懒惰的世界,或者说人类体内的懒惰因子催生媒介的不断进化。因此,教科书这么方便,维生素就摆在那,为什么还要通过那么复杂的间接手段呢?
仅仅是摄取维生素也许还不够通过维生素量测验,怎么办呢。没关系,我们还有兴奋剂——考试参考书,还有轰趴(Home Party)——补习班。
兴奋剂和轰趴帮我们短暂通过了检测,但兴奋剂终究是兴奋剂,除了过后的空无感,也许还会有副作用。所以我们考完了试要扔掉教科书。所以有了书中那个说“以后再也不用看书了”的那个女孩子的例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摒弃维生素。只是说,维生素可以经由天然食物获得,所以教科书这种维生素,理论上只是我们可以有的选项之一。书中不断提及的我认为语言水平及仙人水平堪与麦克卢汉相比的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有这么一段话,“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对于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
——————————————————————————————————
书中关于甜食的一个小插曲,达尔文晚年由于健康的因素,被家人保护不受外界打扰,每天集中精神做四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在这样的生活中,达尔文最重要的调剂,是阅读浪漫的爱情故事。因而他有一个很有名的主张是,***应该立法禁止,爱情的结局不得搞成悲剧。
——————————————————————————————————
书中第二个部分论及网络,让我想起了Chuang Mable老师的媒介社会史。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中,文字的出现,无论中西,也不过最近五六千年的事。
很多人在说,网络时代书籍太多了,让人无从选择。殊不知,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就已经感叹过去书籍取得不易的时代,大家愿意千里迢迢追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但到了什么书都有了的时候,却反而大多不爱读书,只顾得“游谈无根”(爱八卦》。而清朝的时候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感叹就比苏东坡的时代多了一层。
每个时代都有感慨书太多的。莫非,都是有钱的喜欢怀念穷困落魄时?
之前提到堪与麦克卢汉相比的先知级人物教育家夏丏尊,在一九二零年代说过,“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要知道,说这话的时代,早在麦克卢汉之前,也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亚马逊的Kingdle的如今,听这话也觉得神乎其技,尽管也许本意是被曲解了。
关于书的消亡,郝明义基本是同意的,尽管也许不是现在。或者说,印刷书籍原本便是由手抄本而来,而从手抄本转为印刷书籍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在古登堡印刷术之后一百年左右,印刷书籍才开始占据主流;因此,今天虽然Kindle也还未为主流,但也不代表就不会到来。印刷本之于手抄本的优势今天已经不用多说,印刷本对纸张的消耗,从环保层面便是一个问题,遑论其他。
网络阅读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浅阅读”,因而更为担心的是,纸质书籍的消亡会意味着深阅读的旁落,消费文化占据阅读空间。这的确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作者郝明义用旅行做了个比喻,有了跑车之后,坚持去千里之外的一个地点也要步行,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目的地,只开车晃个一圈,不肯自己下车,寻幽探微,也是浪费时间。
这就是网络和阅读如何并行的命题。
————————————————————————————————
书中还提及一些甜食,帮我解决了一些私人阅读的问题。
我有时候会想,看一本小说是为了什么,如何判断小说好与不好。从情节是否吸引么,或是小说主旨如何深华。
《越读者》120页用天龙八部的一段做了说明,也的确说得很好。小说(fiction)与非小说(non-fiction)的区别就在于,用“非小说”来讲鸠摩智的体悟,简短地说,“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而小说则耗费数十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中点出这个道理,而读者可能根本就忽略过去了。
小说,就是用三十万字讲三十个字,想象力和同情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讲读书的一些方法,其中之一是少读书。
世界上的书太多,你不可能尽有。少读书,为了可以精读。回到食物的比喻中,狼吞虎咽或浅尝辄止有时是应景之道,却不可嗜之。细细品尝,留在嘴里的美味才能经久不散。
对于大陆或者书中提及的台湾大多数成长中的读书人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更多的人是Read the Word,而不是Read the World,在大学四年应该上紧发条而集中火力时,正值刚从中学的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狂欢中,即使阅读,也大多为散乱的兴趣方面的读物,等到大学毕业,才真正入了一个新的行业,不得不重新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建立新的阅读习惯与方法。行动和阅读,总是被剥离开来,似乎硬币的两面。
书籍的确是帮我们打开这个世界的窗口,但我们不跨过去,我们就什么都没有得到。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18:2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2516.html
上一篇
天是红河岸《支持支持》
下一篇
斜阳《像 烂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