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理想
―――安妮宝贝
翻了一下评论,原来有很多人是厌恶她的。
我已经有很多年不看安妮了,只将她作为一种青春的记忆,偶尔怀念。后来出了《莲花》,也是草草地看完,没在心里留下太多痕迹。最年轻的时候看《告别薇安》,被她清冷的语言与汹涌的感情震惊了。后来慢慢地了解,她的文字来源于杜拉斯。小资情调是属于亦舒的。《七月与安生》有她热爱的电影《Hilary and Jackie》的影子。至于她提及的那些音乐,摇滚,名牌香水和衣服,也纯粹是为了让文字更鲜艳而添加的。可我依然无法厌恶她,一个坚持写作的女人,是值得尊重的不是吗?
我们成熟了,安妮开始显得糼稚。无论是她的华丽短句,还是那些阴暗情感,甚至颠沛流离,都渐渐地打动不了在世界上生活着却早已坚强得刀枪不入的我们。我们的内心被世俗与冷漠强健了,我们的审美越来越苛刻,普通的故事感动不了我们,稚嫩的手法会被我们嘲笑。我们成长了,可那个女人还像个天真的小孩,坚持用她那套曾经打动了我们无数次的方法写作。坚持着她的审美习惯,女孩叫蓝,乔,安生,简短又暖昧不清。她们不漂亮,长发,眼角有一颗泪痣。把所有童年的阴影与人生的痛苦强化到极点,她依然相信很多人有脆弱的灵魂,在冷漠的世界里放逐,颠沛流离。
可她没有伤害过我们,不是吗?
薇安是一个符号,她宣布了安妮笔下女孩的诞生,她们贫穷,孤独,反叛,不相信爱情,不容于世俗。她们不美,身上有着灾难性的阴郁,会随时摧毁自己和别人。
《七年》是一个生命的毁灭。女孩漆黑的长发,牛仔裤,黑色的胸衣,光脚站在阴影里。她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她被时光与爱情抽干了生命的水份,男人陪着她,却不能给她想要的。
《下坠》是灵魂的回归,她像一只鸟,扑出窗外。曾经,有个干净的男人爱过她,有个阴郁的女孩爱过她,她扑落的时候,两手空空,没握住任何东西。
《暖暖》里有温柔的感情,男人穿着白衬衣,是温暖的。没有尖利的痛,只是谈谈的,有爱情与人生慢慢燃完的灰烬。
安妮说,《告别薇安》那23篇小说流动着她阴郁和狂野的血液。如同终止生命般的沉沦。最年轻的时候,看她的小说,被感动了。
《彼岸花》是安妮的长篇,乔只是淡漠的躯体,安生是疼痛的灵魂。
乔像安妮自己 ,一个作家,四处飘迫,卖文字为生。安生是她创造的。
一个凄然的故事。
书的封面是浅黄色,有时光流淌的痕迹,像电影的镜头。那是生命里穿梭的光与影,幸福与悲痛。
看的时候,想象那个孩子会长成怎样的女人。
她没见过她的母亲,只见过母亲难产而死的床,上面还有隐约的暗谈的血迹。这是一个悲剧的开端,一切似乎早就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父亲死了,在她开始懂事却最小的时候。两个最亲的人都因她而死,她的生命存在充满了卑微的罪恶感。在她还幼小脆弱的时候,命运就向她投下了巨大的灾难,去摧毁她的尚未开始的人生。
和平是另一个父亲,他粗暴地将甜美的食物送到她面前,温柔地牵着她走过冬天冰冷的街道。她对他的爱和依赖是对父亲的继承,那个一脸阴郁,桀骜不逊的少年,跟她有着相似的寂寞与痛苦。那便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爱他们。
在她青春开始的时候,和平也离去了。那间闷热的狭窄的阁楼,忧郁的神精质的继母,成了那段时光中最无望的陪伴,以至于她过早地成熟了。那个寂寞的初潮来临的清晨,她静静地洗涮身体与灵魂的羞惭,风将衣裙吹起,蓝天白云。青春就这么来了,平静温和地来临。没有母亲的青春,多么孤独而残酷。
成年后,她一直寻找和平,她以为她需要他的爱。可是,和平已经走得太远,不肯回头。他不愿再想起所有苦痛酸涩的过往,那是不可触摸的伤口,早已腐败溃烂。安生的出现只会让他再一次撕裂与疼痛。
结局,和平要走,安生将刀刺了过去。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抓住什么,她只好尖叫着刺向他。和平捂着伤口,托着行李出门,用尽了最后的力气离开,他只想托离她。
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她的往事,看到童年和阴影如何去催毁生命的美好和期待。安生的过往,也许也是所有安妮笔下女子的过往。我们开始理解。乔,蓝,安生,她们为什么只能走在人生的阴影里,粗暴地相爱,绝决地离别。因为,命运一早便催毁了她们,她们都是Baby人生与理想过早夭折了。
《八月未央》确实是安妮的失败作品,几个中篇和安妮的散文,没有精品,拼拼凑凑的,偶尔有一两句漂亮的句子。
从《告别薇安》开始,安妮便走向了一条追寻之路。这本书里,安妮是迷茫的,她的世界开始变得狭窄并且混乱。如果说《告别薇安》是一个启程,一个人开始寻找人生归属。到《八月未央》,这种追寻便在现实中沉沦了。
除了开篇的中篇《八月未央》,还延续着薇安的影子。其余都是在现实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寻求出路。
现实的困顿中,首先是对贫穷的恐慌。《电梯事件》与《瞬间空白》便是作者表现的屈于生活的无奈。女人疲于奔命,男人却颓废坠落。生活的压力和缺失开始慢慢爬满了安妮女孩的整个生命,她们的理想被现实阻碍了。本能的恐惧掩盖了感情的汹涌。
还有对物质的痴迷,对一双鞋的迷恋,或对哈根达斯的理想,这是安妮表现的。《告别薇安》是反世俗的,里面所有的女孩都在扬弃自己的外在与生活,被投入茫茫的生命放逐之路。可在这里,她们对物质是迷恋且依赖的。这是一次对现实的妥协。
这本书还有一半是收录了安妮的散文,心情体会,艺术评论,也没有太出彩的作品。
《八月未央》以后,我就不再观注她了,曾经,我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一直带着她的书,从未遗弃。
安妮的书是写给弱者的。城市里的弱者。她们热爱自由,缺少关爱,没有归属感。也许,很少人能接纳她们,她们是Baby容易受到伤害。就生活在我们之间。
我看到有很多人在痛骂安妮,批评她的手法拙劣,嘲笑她的无病呻呤与自以为是。可仍有一些人热爱她,一如既往地看她的作品。
现在有很多作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些作品让人们佩服惊讶于他们的才华,可惜,少了很多对弱小心灵的关注。强者之书,我们倾倒于那些作品的美学价值与艺术品味,我们也佩服那些读者的审美能力与评论技艺。
而安妮,那只是个写书的女人,她一直很低调,坚持写作,用整个生命感知与痛觉在坚持创作。有一些人仍然需要她。因为,她们像安妮笔下的女孩,平凡,脆弱,行走,在冰冷的城市里无所适从,寻求着灵魂归属。她们相爱,告别,放纵自由。
也许,我们都曾渴望过一个温柔的洁净的男人的爱,都曾为了理想与爱情扑空过,颠沛流离过,泪流满面过。
安妮,我们应该怀念她,就像怀念我们并不如意的青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17:5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