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Provenance《艺术这袭爬满虱子的华美衣袍》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16:27
  • 33

艺术这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领域,既能引发激情,也能导致犯罪。

麦特(Myatt)是个潦倒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天份集中体现在他出神入化的临摹技能,他的独门武功就是站在画作面前,揣摩当时作者的情绪,分毫不差的临摹还原,且不失神韵。可是在复印相机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当代文明,人们追捧的是标榜张扬鲜明个性的创作,麦特这种纯熟的人工相机技术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与大多数不得志的画匠一样,麦特靠打些零工,勉强糊口。如果不是碰到裘(Drewe)他多半要继续落魄后半生。

裘与麦特相比,生活优裕衣冠楚楚谈吐文雅操着一口上流社会的剑桥音,更兼学识丰厚才思敏捷口若悬河长袖善舞,精于洞察对方的弱点,善长恩威并施,操纵控制他人。麦特初遇裘,即被这自称热爱艺术的物理学教授所折服,引为良师益友。

常言道人穷志短,又云穷则思变。麦特在裘巧言令色的引导下,从半推半就欲拒还迎到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从此被裘拖下水。两人一个有头脑一个懂技术,朱碧成映,开始了长达十载的耸人听闻的艺术伪作诈骗丑闻。

然而行骗的初始,并不顺利,屡屡有被揭穿的危险。裘很快找到症结:provenance——根源. Provenance 是指艺术品在交易赠送转手时的收据凭证账簿记录书信往来等,是艺术品在市场上滑过的轨迹,如同生命线,是辨别真伪的主要手段。裘为一扫后顾之忧,进而采取了更为大胆的动作。自此欺世行骗上了新台阶,在杯觥交错的酒会上,在衣香鬓影的拍卖会上,一幅幅伪作被送入华府豪宅。

故事简述到这里。作为一桩真实的案件,其波及之广,渗透之深,历时之久,曾在艺术界轰动一时,至今余波未平。在结案的十多年后,我们来对这起伪作行骗丑闻作一番检阅,寻根溯源,也来试图探究下它的provenance.

裘成功行骗江湖十载,他无疑是个有战略眼光的骗子。从1986年招募麦特到1996年案件告破,期间十年正是近代艺术市场最为蓬勃的年代。其时投机风潮四起当时的火暴就像一个大浪头,托起了所有的船。在好斗而富有的人们一路互炒下,艺术品价格节节攀升呈倍数增长,堆积出五光十色的泡沫,其脱序疯狂程度一如炒房团引领下的我们那昂首阔步的房产市场。正是这样的土壤下,贪欲被无限激发,邪念在恣意蔓延,罪恶在无声孕育。 一个浮躁混沌的市场本身不会显形成诸如作奸犯科可以定量的罪行,而是在弥形中悄然改变人类艺术的进程。它伴随于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顽固的存在着,在我们欣赏形而上的艺术时,也不得不正视这形而下的暗疾。

当艺术品不再仅仅为了欣赏品鉴,而成为人们追求迅速牟利的金融衍生工具时,人们审视艺术的角度自然从艺术本身,转向一件艺术作品在市场的最终反映——价格。这样扭曲的视角下,那些荒诞不经却无可否认的事实不再让人惊讶。同样的画只因名家大公之笔便可价值连城,一旦鉴定出是托名伪作,立刻不名一文无人问津。艺术家的身价取代了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换签名即可抹杀作品全部的艺术魅力。其画本身没有改变,那是什么改变了呢。这种被异化了的价值取向,又为艺术留有多少尊严和希望。

麦特如乔托,原本于绘画有热情的流露,生活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但屡遭挫折艰辛备尝后,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麦特遇到裘前曾有过一段好景不长的黄金年月,但在炒作虚张的市场中,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麦特挣扎在生活的夹缝中,他无法勇敢坚持属于自己的创作,他要考虑衣食之忧;他亦不甘托名仿画,因那欲语还休的小小的自我在时刻试图跳脱出来。麦特精神上永远蒙着一层惘然的哀愁,不知心属何处,他的行吟低语湮没在没有信念的色彩中。或许只有等到劫难之后,他才能超脱荣辱世俗,内心的力量方能逐渐清晰坚定起来。

裘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因为他,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捋平胳膊上泛起的激动的鸡皮疙瘩: 他实在是世间罕物! 除了具备知人善用善交际精言吐此类优秀管理人才的共同特点外,他另有一处天赋异禀:出口成谎。裘自小便练就了油盐不浸的谎言之躯,脱口而出的谎言成了奔腾在他血液中的本能,他的第二重皮肤。若是常人在谎言背后还存在一个自我,心底还有一丝自我辩证的话,他早在纵横交错的谎言中遗忘本来面貌,托胎转世在自己编织的层出不穷的谎言中。

裘自然不是他自己口中所称的物理学教授,他甚至中学也没毕业。他因时因地地变化着自己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事实上纵观全书,他只说过一句真话:这门是蓝色的。他巧言善变,多少次险被撞破的情急时分,他均能靠凭空杜撰轻松地找到人生的出逃口,且行为之流畅从容,言态之安祥娴熟,非常人能及。他的博闻强记和无边的想象力,为他信手捏来的籍口奠定了殷实的基础。行骗于他已经不是攫取财物的手段,而犹如心中沸腾着欲望的大锅,驱动着他滚滚向前。

裘人生的高潮在于他的法庭一役。落网后面对法庭,他忽然醒悟到这才是他人生的最佳契合点:律师。他要求自行辩护。席间黑鸦鸦数百人为他搭出完美的演出舞台,他才华再次挥洒的淋漓尽致,将欺骗推向行为艺术的最高峰。其语言之繁复用词之雕琢,上至法官下至陪审团无不听得目瞪口呆。他带领着数百人在拜占庭迷宫内兜兜转转了六个月,但最终折戟沉沙,被判有罪,锒铛入狱。法官也不禁为他惋惜:才华的浪费!可是他的谎言生涯远远没有结束,世界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宽广。在狱中,他又一次找到人生的归属点,身负起狱友们的上诉重任!

对裘而言,人生就是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我不想分析这样的说谎成性更迭角色的嗜好是否有病理性的根源存在。"I always thought it'd better to be a fake somebody than a real nobody."这是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中的一句,我想这也是裘的人生缄言。

全书以纪实为主,通述案件始末,辅以艺术史料,穿插有序。叙述上一面力图保持新闻式的平直客观,又不时透出揶揄暗讽,惩恶扬善处不乏精妙之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