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南方的立场[第三辑]《【EEO书评】那些滚烫的发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16:10
  • 65

EEO书评人 焦建 有些一篇一篇的文章,分散开来,一日一日的读下去,总不及等它们合起来结成集子,一口气读下去来得爽快。这里所说的,不是当年金庸在《明报》上的武侠连载,而是每天都会在《南方都市报》第二版顶头出现的“社论”。当然,这么说是有前提的——那些每日见报的稿子,要的确有话可说,以理说话,用话表态,以此匡正驱邪,培育公民意识。这样的文字,方称得上是“滚烫”可言,方能打动读者官家,乃至除离面之外,亦有所现实的贡献。

即使是处于一种“自恋”,这种选编每年精彩社论结集成书的做法,也是不无意义的。新闻是易碎品,而以新闻为由头,写作精彩的社论,则可以更为持久。因为前者总是以新鲜为好,而后者,则必须切中要害,抓住规律,看准潮流,乃至有时候还必须大胆摆明或许会“犯忌”立场,以自己的理智和建设,作为发言胆量的来源。久而久之,言论空间被拓宽,社会顽疾被认识。这种文章,的确是超越了新闻的易碎,而获得了独特的生命力。以年份来精选,也的确可以窥见那一年的社会变迁,言论激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都主动有意识的做着这样的事情,值得称赞。

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理解,不难揣测《南都的立场》为何会出版。和那些无病呻吟没话找话四处小心太平为上策决不摸老虎屁股的“八股社论”比较起来,南都社论的主持者们,的确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以此,他们不怕“高调”,不怕展现。只希望这张报纸所表达的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和传播。言者无它能,以此为生,以此为荣。

按照我一位从未曾谋面过的师长所言,《南方都市报》是一张“人格分裂”的报纸。除开社论二版三版之外,只看后面的报道,你想象不出它会以如此大胆和赤诚的心思来发言。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南都》也需要发行量,《南都》的网上读者遍及全国,但它实际的发行,依然是植根于广东珠三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二者的不协调和不统一,更显现出了前者文字的可贵性质——在戴着发行和言论限制的双重镣铐之下,它依然掷地有声,顽强的存在。成为全国性事件的积极发言建言者,全国读者的关注焦点。按照我那位师长的说法——南都的社论写作者们,的确是充满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一群人。

不用外人多言,这种理想主义和激情,已然清晰无误的跃然纸上。它们分则独立成篇,和则蔚为大观。透过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事实被凸显,问题被认识,道理被廓清。虽然它们因为判断的时间短暂、或许会带着这样那样的稚嫩不足和缺陷,但对它们的基本认识是:这是饱含着激情和理性写下的文字,它的主旨在于为弱者撑腰,为不平呐喊,为问题找出路,为迷惘者指路。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隐约间见到那些言者们眼中存在着的理想社会——在那里,言者有自由,强者有所限制,弱者有保护,权力为匡正而生,权利被公平享有,负责者真正有所担当,犬儒者被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打败。以此为立场,努力为理想和现实搭建桥梁、寻找道路,正是这时代言者的权利,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这种理想或许一时间虽不能至,但不会因此被遗忘,而是被一遍遍的呼喊,被传扬,直至拨云见晴,行至正轨。

作为一个机构的社论性发言,虽然能够以正规性和胆识为整个社会拓宽言路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够代替广大公民社会的更多元的声音。后者应该以前者为榜样,勇敢的言说,自由的理性发言。久而久之,作为机构和作为独立个体的发言,方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前者为后者开道,后者为前者撑腰。除此之外,后者的大量出现,也能够成为一种社会的风向标——13岁北京小女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候的“很黄很暴力”,成为祸及她自身的导火索。无数的网民,作为个体的言者,对其百般的挑剔和谩骂。这显示出了整个社会言论的不成熟,虽则是一种缺陷,但在这一过程中,缺陷得以充分的暴露无遗,假如能够得以匡正,亦可以成为一种改善的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社论和个论(假如说无理的谩骂也能够称得上是“个论”的话)二者之间出现不一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现在,在这个彻底的未成年人受害者面前,这个社会应该感到无地自容,不知道谁还能有颜面站出来对她说一句,小姑娘,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9日,《对不起小姑娘,你被所有的邪恶伤害》社论)

作为个人的读者来讲,社论和个论之间的不同,并不构成对前者进行模仿的障碍。我便是以此态度来阅读此书——它的行文方式,立论技巧,理性态度,或许不能说以至华文论说文体写作的最高标准,但在当下当刻,在诸种限制性的制约之下——除了上述两种限制,时间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能够在短短一日内成篇,已然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都》每日能够至少达到及格线的交卷,的确值得学习。

虽然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读者或许仍然不会每日去追看南都的社论,那么,每年这本可以期待的文字结集,应该便是一种良好的弥补。对于那些希望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或许,它们真是不可不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