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灿烂千阳《论卡勒德胡塞尼》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0:56:33
  • 82

看完了卡勒德胡塞尼的两本作品,突然有感而发,以下内容为我个人之见。

《追风筝的人》叙事性很强,阿米尔和哈桑的真正关系在小说后半段轻描淡写的一笔而过,却足以却让读者大吃一惊,主人公援救哈桑儿子(名儿忘了)的过程描写的相当“惊心动魄”,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至少我读到了两种文化、观念,在阿富汗相遇时所碰撞出的火花相当激烈,作者以“文明人”的角度透视了战乱中阿富汗的种种人情世故,视角的确很女性化。本书中还有一个反面人物——阿瑟夫(貌似),他就是典型的阿富汗政权下的牺牲品,作品中的他万恶不做,是个千夫所指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导致他这样的社会因素,他的父母极力支持当时的(他小时候)当权者(亦是暴君),甚至鼓动他支持阿道夫希特勒,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双重影响下,他的人格就发生了分裂,直接导致他日后变态举动。

从《追》中,看得出作者非常擅长于人物心理描写,但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觉得有些瑕疵,比如阿米尔在寻找哈桑儿子的时候,偏偏遇见阿瑟夫在控制着他,这种巧合制造的有些刻意,于是使得阿瑟夫的出场有些意外。《追》中,对阿米尔的心理描写尤其突出,这读者都能感受出来,可是哈桑儿子的心理动静却不怎么清晰,大多都是从阿米尔的口中得知的,原因在于他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故事,所以免不了。

接下来说说《灿烂千阳》。

早在买《追》的时候,就得知了作品下本新作《灿》的故事大纲,满怀期待,书后评论都是称赞这是卡勒德的又一力作,甚至赛过《追》,书界评论放到一边,先谈谈我的想法。

《灿》中的拉希德死的很突然,他的死因明明可以提前很多年,可是偏偏到最后才实现,他为何那么晚才死?原因很模糊。接着顺理成章,莱拉和塔里木带着俩孩子出逃了。这似乎有故意制造合乎情节发展的意思。

本书一开始就讲述玛丽亚姆的故事,可是到讲述莱拉时,突然没了玛丽亚姆的踪迹,她就像个普通的穿着卡布的女子一样,偶然被镜头切换到。等到莱拉嫁给拉希德后,玛丽亚姆突然一下又出现了。前半段她的心理是纯洁天真的,后半段她的心理是孤寂冷漠的,那她是怎么一个过渡的呢?作者只是从她如何回忆她母亲娜娜,以及描写拉希德的虐待中,让我们读到,她应该心理会有变化,可是却还是没让她自己点通,我认为玛丽亚姆的内心变动是本书的重要线索,可是作者给的答案很含蓄。不同于《追》的第一人称格式,《灿》中有足够角度描写多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者做的不够深入。

于是,玛丽亚姆死的也很平淡,他说,她虽然一辈子苦,可最后还是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但这东西在我看来太普通,不具有煽动性,她坐牢时那个朋友也太一笔带过了!她和莱拉,到底是种母女之情,还是友情,也很模糊,于是在平平淡淡中,她被毙了~

拉德西是个很特殊的负面角色,他一边虐待他的妻子,一边又非常冷静客观正确地分析了当权政局,这不失为他有价值的一面,作者越是想要描写一个多面的角色,越是会使得角色描写不够深入,这也体现在拉德西的身上,他死得也太平淡了!

小说最后结尾得有些粗糙,两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小儿子,他小时候的样子就像是阿瑟夫,可是作者很少给他空间,让我觉得这人物塑造得干瘪瘪的,但我认为他是连接莱拉拉德西和莱拉塔里木的一个重要纽带,如果他的人物塑造的更饱满一些,拉德西和塔里木也随着会丰满起来。

两本作品分析下来,我认为卡勒德的外在描写和叙事能力很强,但是人物内心世界刻画的不够老练,有些疙疙瘩瘩,《灿》尤其是,不管怎样,这两本作品还是能直接反映当今世界阿富汗地区民情的有力说明,思想的刺激剂。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多多包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