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用生命爱中国信仰中的爱和坚韧——阿信和他的《柏格理传》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13:09
  • 90

信仰中的爱和坚韧——阿信和他的《柏格理传》

—— 文钊强

与阿信是多年的朋友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基督徒,尤使我惊奇的是他的为柏格理立传:杏黄色的16开本的《柏格理传》象一个旧时代信使的尺素,满面神圣,带着托孤的重任,延续炽热的生命。“感谢主!”——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热爱中国的西人叫柏格理。象它的封面一样在神圣中透露出历史温馨的书卷气。

阿信热情聪慧且有胆识,是个做事的能干人(这说起来做倒有点象是柏格理了),这书也写得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读着鲜活而有诗意的标题直便就象是在读诗,文笔流畅,一个个爱与生的故事,演绎出云贵高原跨越世纪的福音传奇。

作为一名慕道友我一直对有信仰的人心存恭敬。几千年来国人少有信仰,所以中国人的无信仰激情是被公认的,这应该是源于内陆农耕社会的传统,大国寡民和小农经济;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是如此之深,孔儒学说,禅佛理念,治乱无常,使得这个国家总还是以“和”为贵,信念或执含都是一种错误,更遑论信仰。

“天堂欢歌轻唱,志在中国解放”。凭着坚韧不拨的信念支撑,牧师的儿子柏格理放弃大不列颠优渥的工作,于19世纪末远涉重洋渡来中土,作为到中国最早的传教士之一,虽愚昧的国人亦颇感唐突,然心中有主则无所畏惧,柏格理独入苗人聚居地把信仰和爱带给“弱势群体”,屡扑屡起,殊为难得。

可使国人感动的是,一个“外来人”为什么会对那时的中国抱着如此强烈的希望,用爱和生命浇灌出信仰之花?柏格理身体力行,撑一盏孤灯于四面黑暗之处,点亮了现实和心灵的迷途羔羊的未来之路。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哎,神的力量真是强大,所谓大爱无疆,大爱亦无敌。柏格理于斯经历了上帝的考验,此身也未虚度。这种信仰的根基和力量,是中国人很难理解的。

《柏格理传》无意深研历史,但其所涉及到中国远古神话和传说,使人在为柏格理叫绝的同时亦对苗人的历史演绎产生浓烈的兴趣,作为“三苗”后裔的“少数民族”,苗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境遇着实堪悲,象中国的多数“少数民族”一样,他们也聚居在汉人所鄙夷的穷荒边 塞之地,与时间一起共存亡,在被漠视、孤独和穷困之中自生自灭。

鲁迅曾说中国的历史是“吃人”,我以为这被吃得最多的是“少数民族”。早些年在四川画报时曾到边区去采访,到了一“自治县”的穷山沟,那村长说他们这里很穷,“我们还没有解放!”(当然他的愚昧在于他们还在等待“解放”)柏格理的工作便是一种解放的工作,只是他注重解放人们的心灵。这是该书的另一个闪光之点。

长期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首先是因为有一批柏格理这样的为信仰无私奉献的“使徒”,也在于基督教本身作为宗教的力量,在于西方文明所具备的优势,更在于它的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信仰总是与生活相关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宗教当然也是一种精神依托,但基督教所具备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个国家“体制外”的人民真切的感受到一种早已冷漠了的全面“关心”,却不自觉的给人们带来心灵喜悦的同时,也使他们感觉到真正的心灵归依,天国就在眼前,这就是基督教的“人间天国”。走向天国的皈依之旅实际上无非是经历人世的考验,这当然是一种信仰的考验。中国人在喜悦中接受信仰。佛教是缺失这些的。

柏格理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今日之中国信仰沦丧,自然的和社会的空气污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早已对人民没有任何说服力,也不值得人们去“信仰”,作为“体制内”“招牌菜”的马克思主义也实沦为这个国家的表征和躯壳,作为最后尚存的“亡灵”,它的真实意义已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真空下,中国人民的信念和信仰乃成为必要,不仅可维系人心,也可维系社会,而使这个国家可免于“最初的崩溃”。

我想这也是《柏格理传》对国人的深刻和警醒之处,于信仰追求之中把握人生和现实,于孤独彷徨之中求得解放心灵的神明,象柏格理那样因为有爱因为有主而无所畏惧,即使是九死一生,也终成正果,走向一条上帝所指引的光明之路。这一条路虽有曲折,但距离最近。《柏格理传》是这旅途中的一道可口的精神之餐,丰富了我们的信仰生活;走向信仰的归途,这是一本可给人带来喜悦的好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