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举全村之力《希拉里的育儿经 by 李颖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04:52
  • 90

来源: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26/content_771396.htm

李颖华 □《文景》杂志编辑,上海

客观地讲,希拉里的确不愧为当代女性的楷模 ———在越来越多接受了高等教育、插上鸿鹄之翅的女性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生还是升的“爱彼为难”(ambivalent)时,希拉里用她的行动与战绩告诉我们:两者都能做到最好。1996年,希拉里写下了《举全村之力》(ItTakesaVillage),美利坚的国母与切尔西的母亲两责一肩挑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这本美国第一夫人写就的谈论儿童教育的书,比一般的教育理论着作来得更有温度、更有生命力;而比起我们熟悉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希拉里的视角又更宏大、更平民。宏大的是,她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平民的是,她从不谈对后代的天才寄想。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个将各种经典教育理论融会贯通的希拉里,她虽没有提出什么了不起的创新、突破,但她用平实易懂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她从小是如何被教育的,她是如何教育女儿的,她和丈夫克林顿又是如何推进、改善美国的儿童教育的。

成功的父母没有固定的模式

“举全村之力”来养育一个孩子,本来是古老非洲的谚语。这句谚语在希拉里的手里,成就了一次传统观念与现代视角的转基因结合———“我和你手牵手同住”的,不正是“地球村 ”么?当代传媒、互联网打造的资讯社会,正在快速、深刻地去地域化、去国家化,世界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养育一个孩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社区、国家甚至地球,都对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无疑和中国人老祖宗的想法不谋而合,先有孟母的“三迁 ”,再有孟子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举全村之力”无疑降低了个体家庭可能导致的教育风险,也使儿童教育成为更民主化、多元化的任务。正如希拉里所言,“每个社会都需要大量符合传统理想的家庭,不仅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孩子的需要,还要为在困境中养育孩子的其他成年人树立榜样。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失去那个关键群体的危险。”在过去二十年中,电视屏幕透露出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已经由《成长的烦恼》里的轻快幽默,变成了《绝望的主妇》式的黑色幽默,模范家庭买少见少,也越来越靠不住。

在《举全村之力》的献词页上,希拉里写下“献给我的娘家,我的夫家,以及我们自己的家”,而希拉里也在书中前几章详尽地描绘了自己的娘家和夫家,我们发现,原来前总统和第一夫人都并非来自完美的家庭。希拉里的外祖父母在十几岁时生下她的母亲,几乎完全没有尽到教养的责任。在这位母亲日后的成长中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的,是她高中时课余服务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女主人为她树立了今后为人妻母的榜样;母亲家里的姑母、学校里的老师都善意地在她成长途中给予了大量帮助和照料。在希拉里看来,自己独立、坚韧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而她母亲的成长则完全仰赖“全村之力”。克林顿总统原本姓布莱斯,父亲在他降生前三个月去世,母亲在他四岁时改嫁罗杰·克林顿,这位继父是个屡教不改的酒鬼。尽管这个家庭很不正常,但比尔依然拥有母亲“疯狂的爱”和自律、乐观的榜样,拥有外祖父母、克林顿家族的亲戚们乃至母亲的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待到年岁稍长时,他的老师们开始鼓励他在学术和音乐上的天赋。希拉里告诉我们,成功的父母没有固定的模式,许多单亲、再婚和组合家庭在养育孩子方面都做得很好。而这背后除了家庭本身的努力,更有赖全村之力。

“孩子出生时没带说明书”

美国遇到的问题,中国也同样在遭遇。而和美国不同的是,我们返身照镜,猛然发现“儿童”已成了中国大城市家庭里最奢侈的开支。生育一个孩子是在充分考虑了家庭收入、精力、女性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等诸多问题后的慎重决定,而从孩子降生的那天起,养育便注定是一项长期、艰苦的高风险投资。白领小夫妻们从奶粉、尿片、取暖费一路计算到双语幼儿园、菁英小学、重点中学,最后发觉还不如一次投资40万技术移民———让福利国家把下一代能包的都包了———我们不由得要替祖国打起算盘,计算培养一对小白领所需投入的成本,还有40万人民币所能拉动的内需。大量新移民家庭的婴幼儿养育也日渐成为一大城市难题,毕竟不是每个小家庭都能请到老父、老母来帮忙。切尔西诞生的时候,希拉里深切感受到,尽管之前已经阅读了大量育儿图书,可此时仍感到手足无措,“孩子出生时没带说明书”,希拉里专章阐述了对孕妇、产妇培训的必要,以及家庭护士制度等可以配套的政策鼓励。因为0-3岁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里的“建筑”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各种外界抚摸、信息都给大脑突触提供刺激,促进生长。这和经济学家对教育投资越早、回报越高的论证完全吻合。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从得知怀孕起,便选择全职在家直到孩子三岁。从民族的未来看,这样的选择不但无可厚非,还应鼓励,但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这样的抉择甚是艰难,毕竟我们没有配套的税收优惠,也没有针对婴幼儿的食品、用品优惠券。

然而,一面是公共政策支持的相对缺位,另一面,城市中父母对子女的非理性期望显得越来越惊人。既然说投资越早,回报越高,那就从两三岁起,钢琴、绘画、芭蕾、书法……多多益善。可是翻遍希拉里的育儿经,我们也未曾发现克林顿夫妇对女儿有过任何天才计划,切尔西选择将大量精力投入练芭蕾时,已是个“小大人”,对此克林顿还颇为失落,因为这意味着女儿要放弃很多克林顿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时间。其实早教在希拉里眼中,不过是和诞生到世界上来的孩子瞬间接触,多爱抚婴儿,多同婴儿说话,投入大量时间与子女共同娱乐、学习,反复、重复那些孩子们期望的事情……远非需要投入大量钱财、拜入名师门下的偃苗助长。

关键的婴幼儿期

15年前,一个叫“钟形曲线”的学说震惊了世界,这个学说的论断是:智力在一出生时就决定了,它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无法改变。提出该学说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赫恩斯坦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政治学者查尔斯·默里,他们还摆出数据证明黑人的智力低于白人,“种族与智力有关”。“钟形曲线”在我国向来臭名昭着,我们可以从政治用心、阶级立场彻底否定这项资产阶级的歪理邪说。希拉里也否定“钟形曲线”,不过她给出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长期考察:选取100 个非洲裔美国人的新生儿,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没有念完高中,平均智商在85,大部分家庭靠福利过活。这些婴儿中有一半从4个月大时便送到托儿所,他们得到了良好的营养、教育、玩具和各种大量的外界环境刺激,还有“家庭-学校资源教师”定期拜访,指导父母如何进行教育。当孩子们3岁时,实验组里的孩子智商平均得分比另一半高出17分(101:84)。且这样的差距持续到十年以后。同样的,希拉里也引经据典并结合自身经历表明,情商的形成、健康发展同样与婴幼儿期高度相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钟形曲线”的学说混淆视听,但我们不能忽视学说所建立在的数据基础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儿童教育上的差别,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这同布迪厄阐释的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致的。然而西部地区县乡广泛存在的现状是,教育部门将关注重点放在高考升大学上,不太重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功效,学龄前教育更是盲点一片———何况学龄前教育还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这样的现状当然与目前的教育政策导向不无关系,但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倒挂不仅带来教学效率的损失,也容易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毕竟大学再怎么扩招,对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还是少数里的少数。

希拉里在书中抨击美国政坛,说总有很多人觉得儿童、教育是那些软心肠的人(女人)的事。估计做如是想的其他国家也大有人在。好在《纽约时报》的书评很有力地帮我们作了回击:《举全村之力》阐述了最基本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问题比一个国家如何照顾自己的儿童更根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