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牡丹亭「守得个梅根相见」--感怀《牡丹亭》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04:41
  • 65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閒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一作不)独伤心是小青」

这是晚明一个女孩子读《牡丹亭》的感受。写下「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冯小青据说是四百多年前的自恋症(narcissism)患者。她请了画家画了自己的画像然后一天到晚看着发呆。尽管这位才女只留下了很少文字(《焚馀诗稿》)但后人对她的追忆与想像却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相关文字。张岱、冯梦龙那些大名人暂且不提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汉学家森槐南(1963-1911)就专门写过一部《补春天》杂剧来记念冯小青。森槐南是黄遵宪称为「东京才子」的一流人物也忍不住为四百年前的小青痴狂了一把。那么能让这位自恋才女倾慕不已的《牡丹亭》是一部甚么样的作品?它的作者汤显祖又是甚么样的一个人?

《牡丹亭》是一部文学剧本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剧本汤若士(汤显祖字若士)更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郁蓝生(明末文人吕天成之笔名)在他开中国研究传奇文学风气之先的《曲品》一书中说汤若士「绝代奇才冠世博学」推崇得无以復加。但有一句确是实在话:「原非学力所及洵是天资不凡」。也就是说汤在文学上的成功不是他使劲读书或者勤加练笔造成的而是出于个人天份。谁不知道在文学世界里才气很重要?用得着郁蓝生老调重弹?可是在汤若士身上这个调点需要格外强调。需知才子之中也有大才、小才、绝世之才之分。汤若士先生之所以令后世才子绝望正因为他是写杂剧绝世之才。明人杂剧一个王实甫一个汤显祖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中国近一百年的剧作家加起来还抵不上他们任何一个。不承认这话的人不妨想想百年后中国有甚么现代剧本可以流传后世?不妨想想作为明代的一种平民文学作品「上薄***下夺屈宋」(《衡曲尘谈》)是个甚么概念?

好了回来《牡丹亭》。此剧原名《还魂记》和《紫钗记》、《邯郸梦》、《南柯梦》一起并称为「临川四梦」是汤若士的代表作。后面三部剧本其实都非常好尤其是《邯郸梦》和《南柯梦》。两部都改编自唐人小说。一个改编李泌的《枕中记》一个改编李公佐的《南柯记》。四部作品的主旨都在于做梦。其他几部具体内容不讲了下面集中谈谈《牡丹亭》。这部戏主题线有两条一是男女爱情二是生死幻梦。对汤若士来说人间世值得写的应该写的也就这两样。介绍具体内容就俗了我还是引几条有趣的材料来证明一下《牡丹亭》的魅力吧。清人钱泳笔记《履园从话》里记载了这么一回事。

话说干隆庚辰那一年高中的进士多数比较年轻。京城里的好事者根据他们的年龄样貌把他们安排成《牡丹亭》里头角色:

「如状元毕秋帆为花神榜眼诸重光为陈最良探花王梦楼为冥判侍郎童梧冈为柳梦梅编修宋小岩为杜丽娘尚书曹竹墟为春香。同年中每呼宋为小姐曹为春香两公竟应声以为常也」。

柳梦梅是男主角杜丽娘是女主春香是第一配角换言之就是当时中国最有才华和前途的大好青年一起玩《牡丹亭》角色扮演。而且看得出两位女角---编修宋小岩(编修为翰林编修之简称指该进士后来所得官位)、尚书曹竹墟---甘之如饴。叫他们「小姐」、「春香」随声而应。一班***高官聚在一起这么玩想想这是甚么样子。而在当时所谓礼教森严的环境下天子脚下的京城竟然引为谈笑之资朝廷也没有禁止或者甚么严厉处罚。即使今天这类行为也一定会招来有伤风化、大违礼数的批评而当时不以为怪。《牡丹亭》颠倒众生的魅力可想而知。

因为《牡丹亭》实在写得太动人了以致当时有不少少女因此书成为汤若士粉丝向其求婚。比如有一个女孩子才色兼美看不起男子一读《牡丹亭》不得自己跑去找汤若士愿意和他一生一世。汤若士一开始没和她见面推辞说年老不相配。这位少女不信在汤若士西湖上宴客的时候跑去看他。一望之下发现自己偶像果然已经年老力衰失望之下投水而死(《黎潇云语》)。还有一位也是非汤若士不嫁知道他有家室以后忧郁而死。红顏知己如此之多汤若士自己也有点儿受宠若惊。娄江女子俞二娘漂亮的不得了身体却很瘦弱一天到晚生病躺在牀上。她父亲可怜她无事可做在牀边给她读《牡丹亭》。她一听之下就迷上了说了一段非常了不起的文学批评:

「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指《牡丹亭》)真达意之作矣」 (张大復《梅花草堂集》)

这位美女强撑病体注解《牡丹亭》。在十七岁的时候「断肠而死」。死因除了病魔以外有一大半倒是读《牡丹亭》读出来的。后来她的注解手稿辗转到了汤若士手中(中间人张大復要记一功)。汤若士看了以后又听了俞娘的遭遇感动不已。说了一句话:

「闻太仓公酷爱《牡丹亭》未必至此」。

太仓公可不是小人物他是时任首辅的王锡爵。因籍贯太仓而为世人尊为「太仓相公」。在明史上他是和申时行并列的名相。这位相公也喜欢《牡丹亭》曾说过「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静志居诗话》)。《牡丹亭》的魅力连老成持重的王锡爵都不能自己。汤若士竟然说事功、学问、志业都是第一流的当朝首辅对《牡丹亭》的见识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这种破天荒的论断出自汤若士之口却是如此自然。

到了今天《牡丹亭》已经被人工置顶成为所谓「昆剧瑰宝」。这一块东西已经完全融入了雅文化变成传统戏剧里头的「雅音」。知识份子人人皆以能看《牡丹亭》、能欣赏《牡丹亭》为荣。而它原本最突出的佳词丽句反而在这种「智识化」的气氛下被忽略了。人人都会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可是在《袅晴丝》流行曲众***赞的今天在青春版《牡丹亭》--某名编剧由五十五折剪为二十九折--号称雅俗共赏的今天真心感动得尤如冯小青、俞二娘一样的知音又有几人?罢了罢了世事最怕认真二字。汤若士写给当时仱人罗章二的书信里有这么一段话:

「章二等安否?近来生理何如?《牡丹亭记》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相同了。往人家搬演俱宜守分莫因人家爱我的戏便过求他酒食钱物。如今世事总难认真而况戏乎?」

如今世事总难认真还是閒看《牡丹亭》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