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图像证史《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图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04:14
  • 61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读了彼得伯克的这本《图像证史》,总体来说读的还是比较顺畅的,所以首先要感谢杨豫老师的翻译,说句实话,如今很多国外著作进到国内的时候翻译常常是个大问题,有好些不错的书,就是给翻坏的。

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望各位拍砖。

就我的感受来讲,《图像证史》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史学研究中使用图画,照片,影像等图像资料这一问题。我总结下来作者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条:

其一,在接触一幅图像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的去了解该图像创作者的个人背景,已经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常言道:知人论事。在对待图像资料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如此。

其二,图像资料不可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其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作者主观的加工与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图像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就不重要,相反,透过足够多的的某一时期的图像资料,我们或许就有可能从中窥探出那个时代人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些许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某种集体心态。

其三,有相当部分的图像资料反映的是某一民族的人对于其他民族的描绘。(比如早期传教士对于中国的描绘等等。)这些图像一方面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因为过于日常以至于被本民族人忽视的场景。另一方面,尽管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多图像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某一民族观念中的另一民族,但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同样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即比如:西方人观念中的中国,等等。)

说了上面的这些,似乎在历史研究中使用图像资料并不怎么复杂,但是我觉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非常的麻烦,比如:在图像的使用与鉴别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有艺术史方面的修养,而这一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再比如,对于不同图像所处的年代,以及创作者背景的考据,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真的要在史学研究中用好图像,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

最后再讲一点昨天刚刚想到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一直都觉得照片都是真实的(被ps过的不算),但是昨天听广播的时候真好听到一则卡西欧相机的广告,介绍的那款相机号称具有美颜功能,拥有诸如掩饰掉你脸上青春痘之类的功能。这时候我就在想,既然如此,这样的照片还是真实的吗?或许,这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已经失去了图像的真实,但是若干年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女孩子都用这样的“美颜相机”这一现象,勾勒出我们这一时代一些特定人群的特定心态吧。

浅见呈上,望大家讨论指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