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一本典型学术参考书的补课意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01:18
  • 469

不知是不是刚离开大学不久的缘故,对这样一本书的风格仍有熟悉的感觉。一直想找一本介绍中国服装产业宏观发展状况的书(就像《激荡三十年》之于中国企业史那样),但估计只得等以后我们亲自去整理和书写了。在书店里寻寻觅觅发现了它,虽不完美,但总有许多值得一读的地方。

对于一本大陆论文类的作品,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是简约清晰的目录编排,无心通篇阅读,亦可方便地自选所需。但基本上,你不可能要求它写的生动……

对于国际产业的介绍部分

本书介绍世界服装产业发展的篇章值得关注,作者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时期进行划分,从这个角度比较周到地点到了几个关键点,但是对于文化、时尚的因素则欠缺研究。比如战后NEW LOOK的兴起,嬉皮和反战浪潮,太空革命以及文艺界的影响,这些在时尚类书籍中常常被关注的因素,并未整合到本书中分析。

对世界产业发展的产业转移介绍,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它以经济和产业分工角度观察到这种变迁现象,提到2005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取消这一重大变革,以及受此影响出现的欧洲企业东迁,我认为这一点将在日后非常密切地影响着世界服装业发展,非常值得关注。但是本书对后来发达国家保护政策重新建立,以及中国贸易配额黑市的取消却没有介绍,只得让读者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在可惜。

对于世界产业介绍上,研究的代表国家有欠缺。书中只是对英国、日本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传统的服装中心法国、意大利后来的发展却没提及。我们知道,实际上虽然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国际影响力大不如路易十四时代,但是亦然诞生了众多著名的国际服装品牌。而美国在战后不但崛起,并且在服装设计领域亦涌现出大量诸如CK、安娜苏、Levi's等著名品牌,随着美国的国力上升,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已逐渐赶超欧洲列强。

案例方面,书中提出当代信息技术对服装产业影响巨大,但是结合的案例却不足,诸如依靠IT技术崛起的新型服装企业——ZARA、H&M等,均为提及和做一分析。

对中国产业的分析部分

基本上,这种作品对政治、社会风潮方面的涉及不会多,很多东西都和谐地带过,能感觉到明显的意识形态味道。在此我无意控诉或声讨,只是有一点很重要的方面书中并未提及,那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政策的变革,实际上政策打击了不小的一批服装企业。原本我国期望效仿大宇模式进行“抓大放小”,“打造世界500强”的,然而亚洲金融风暴日韩财团式企业受到重创而倒闭,另国家不得重新审视政策,最终进行了重大调整。国企改革转为“国退民进”的模式,也就是说国家扶持国有企业的重点放在了垄断行业上,而对其他的已经市场化的产业进行开放,其中就包括服装,以至于大量原本效率低下的国有纺织企业纷纷倒闭。书中不但没有提及,而且仅仅挑选了极个别的成功转型国企进行解读,没有对越发活跃的民营品牌进行分析,亦对于产业与金融市场(主要是股市)的结合亦缺乏分析,实在非常遗憾。

另外,需要在书外继续补充的方面还有:1、中部地区下游环节的崛起情况(终端销售品牌的活跃),2、重点学府(北服、东华)、行业领军人的影响,这些也是本书中并未详细说明的。

对各个地区的补充

书中选取了几个典型地区和城市进行分析,但是仍有归纳补充的必要。基本上,书中提到的五大地区的特点和补充要点大致如下:

北京——***推动,销售为主,生产较弱,向研发、设计、和流行时尚方向发展。(对于红都等品牌的介绍太多“全面”的废话,对广大民营企业难有切实参考价值)

上海——时尚文化设计为主,消费拉动,长三角优势。(基本方面都有点到,但缺建国前资料,这与上面北京的部分有很大反差,原本上海是时尚之都市,这点就更让人觉得空缺资料是匪夷所思了)

虎门——本书将其作为珠三角的代表进行介绍,但对于珠三角的发展情况就有点概括不足。这边虽然以中低端加工生产为主,但作者没有看到OEM、分销环节以及少数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模式(例外、天意梁子)这些重要方面,对香港的影响说明不足,也没有将香港作为我国市场来论述。

宁波——特点:加工,机械优秀,大集团云集,男装天下,合资。

山东——特点:日韩优势,化纤,毛料。

其他值得改进的方面,如果口号型的策略再少一点、重点再突出一点、文字再形象一点,对于一般企业的指导分析性数据再多一点,图片再丰富一点,那样这本书就很好了。好吧,我承认我有点强人所难,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打四颗星,以资鼓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