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在对理想的政体进行分析和描述后,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政治性的规划,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将它付诸实施。所以在第八和第九章中,他详细叙述了一个理想政体在实施中会遇到何种困难,而逐步堕落成为最糟糕政体的过程。此外,由于他认为人类内心中的四种非正义的观念与这四种堕落后的政体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他也描述了在政体堕落过程中人民心理的变化。
柏拉图的伟大,在于他对这个社会有着十分详尽而敏锐的观察,他看到了之前所有人都未曾发现的原则和规律。特别是有关政治统治的规律。他对于政治发展的分析,主要目的也是要弄清这样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是什么。
下文将简述《理想国》中这些政体败坏的过程及其败坏的原因。
【正文】
一.王族或贵族政治的模型。
这种政体是一个真正幸福国家的模型。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建立的目标并非为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420C)同时,他也以人的塑造为比喻阐释“整体美”的具体含义(420D)
护卫者必须要成其为护卫者,为国家维护良好的秩序。不应割裂开来单独考虑其个人的幸福,而是应该劝导其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劝导其他人和他们一样。然后整个国家就可以和谐发展,得到最大的幸福(421B)
之后,苏格拉底解释了使技艺退化的两个原因:(421D)一为贫——会导致无能力优化工具与教导继承人;二为富——会导致日益懒惰怠工。所以,护卫者必须阻止城邦的贫穷和富裕。(422A)
最后,柏拉图指出,这样的政治制度中,他们的王必须是那些被证明文武双全的人物。(543A)
这样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尽管看起来很实在,然而它们注定要消亡。但柏拉图同时也认为,这种政治的形式和理念是完善的,永远不会消失。这个制度是所有政治制度的原型和起源,是完美政治制度得以存在的永恒的原则。
二.王族贵族政治败坏为斯巴达/克里特政治(荣誉政治)的过程和原因
人的性格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城邦公民的习惯而产生及决定方向。544(D)在王族贵族政治中,相应的人为善者和正义者。(544D)而斯巴达政治相应的是好胜争强、贪图荣名的人。(545A)苏格拉底认为,政体的变动来源于领导层的不和。(545D)一个政体有产生则必然有灭亡,它总有解体的一天。
败坏开始于错误的生育。错误地选定生育的季节就会生出不适当的孩子,这些孩子并非优秀和幸运的,故从中选出的下一代领导者就不能胜任。他们会轻视音乐和体育教育,逐渐使年轻人缺乏教养。其后他们会丧失护卫者的分辨能力,从而产生不平衡和不和谐,最终引发冲突和战争。(546E)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虽然柏拉图可以忍受培养对一个人生活粗暴的干涉,但他却仍然烦恼于教养无法发生作用,他对数字计算的分析也表明,这些错误使得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即如何做与应该如何做)之间的裂痕还是很大的。
这里也体现了柏拉图的一种政治哲学观点,即政治的堕落取决于道德的退化,而道德的退化归咎于种族的退化。
冲突发生后,统治集团就会分裂成两个阵营:一个是趋向私利的集团,另一个是坚持内心真正财富的趋向美德和传统秩序的斗争。进而,护卫者由公民的保护着变成了他们的奴役者和压迫者(547C)
此时,政体变为一种介于贵族政治与寡头政治之间的政体。拥有某些前者和某些后者的特点,以及其自身的特点。献身城邦的人被这种政体授予荣誉,但它也会暗含贪图私利的人。
荣誉政治的社会状况:(556E)
这种政治制度如同贵族政治一样尊崇统治者,但却不敢让真正的智慧者掌管国家权力,宁愿让单纯而勇敢的人统治国家。但这样的统治者却如寡头政治般崇尚财富。(548A)
这些统治者崇尚钱财而吝啬,并且忽略真正的文艺。他们重视体育而轻视音乐,创造了一个善恶混杂的政治制度——勇敢起主导作用的好胜而爱荣誉的政体。(548C)
这些领导者有着与此制度相适应的习性——自信而缺乏文化教养;对自由人和蔼、对长官恭顺、对待奴隶十分严厉;喜爱体育运动和打猎。(549A)
年轻人未必重视钱财,但随着经历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爱财。这样就失去了最初的向善之心的保障——音乐的理性。(549B)
此种政体中个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553A)
此种性格产生的原因:年轻人有一个善良的父亲,对荣誉甚至个人的财产漠不关心。而他的母亲和仆人邻里则多怨言,希望他追求财富,出人头地。
年轻人受到两方的影响,成为一个折衷性的人物——自制变为好胜和激情之间的状态,傲慢而喜好荣誉。(550B)
荣誉政治的产生本质来源于人性中的理性部分丧失了对政体的统治权,转而由激情部分进行统治。这是一种将不同要素融合的政体,所以极其地不稳定。荣誉政治中人的地位并非由其自身的情况修养而定,而是由他人的评价而定位。
在柏拉图看来,荣誉政体是最接近于贵族政体的一种较为优秀的体制,然而这两者对荣誉的态度却是不同的,贵族政体中的荣誉是伴随着德行而产生的,但荣誉政体却是为荣誉而荣誉,甚至,他们还会给荣誉划分等级。
荣誉政治中的人野心勃勃渴望荣誉,然而竞争性的社会和其中人民贪婪的灵魂则决定性地将社会引向下一步变化。
三.荣誉政治败坏为寡头政治的过程和原因
私人财会破坏荣誉政治——男人想方设法浪费乱纪,女人也紧随效尤。人们互相模仿,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气。就像天平的两端。一个越看重钱财的社会就不会看重道德。(550E)于是,这个社会歌颂富人,将权力送与富人,轻视穷人。
此时便通过一项法律来确定寡头政治的标准,即一个最低限度的财产数目。并且他们通过武力来实现这一法律的通过。
寡头政治的社会状况:551(C)
1. 当选的领导者并非本身具有适宜当领导者的能力。
2. 城邦将会分裂成两部分——富人的国家和穷人的国家。
3. 无法进行战争,因为作为领导者的富人更加害怕穷人而非敌人。
4. 同一个人兼有多种不同的职业。
5. 允许产业的互相买卖——这种情况在寡头争执中首先发生。
6. 富人成为单纯的消费者,既非真正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
7. 由于缺少好的教育培养和好的政治制度,导致公民中产生大量的乞丐和盗贼。
寡头政体中个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553A)
爱好荣誉的统治者有一个起先和他一样爱好荣誉的儿子。而后父亲在政治上失败,被处死或流放,并且没收财产。此后这个年轻人经受了这些后,会动摇自己的荣誉心,转而羞于贫穷并且贪婪,不断聚敛财富。最后,这种人将欲望和财产奉为了最高的神圣,这样的人就变成了寡头政治型的人物。
寡头政体中的人和制度本身有着很多相似性,例如:(554A)
1. 崇拜金钱。
2. 省俭、勤劳。
寡头政体中人的身份是多样的,而决定人的地位的是他的经济水平。 所以,财富成为寡头政体所最最重视的事物,但他们从未关注过文化教育。由于缺乏教育,尽管他们有自我控制和监管,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可以看出他们的恶棍特征。(554D)例如,当他们有机会花别人的钱时,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嗜欲。
柏拉图认为,由利己心,尤其是物质或经济上的利己心所激起的社会内部阶级冲突,是社会体制变化的主要力量。
特别的,在寡头政体中的人内心充满却了矛盾,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善心能战胜恶心,但他们身上是没有真正一致的至善的。(554E)
四.寡头政治败坏为平民政治的过程和原因
当权者纵容年轻人的挥霍浪费,从而收买他们的资产,使自己得利。这样的过程不断把一些世家子弟变为无产的平民。于是革命由他们产生了。(555C)
统治者自己养尊处优,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统治者的后代也变得娇惯放纵而经不起考验,对道德不闻不问。(556C)
于是,当穷人和富人共处时,穷人就会发现富人并非是比他们优秀的,只是由于穷人自己的软弱,富人才得以保住他们的财富。穷人抓住了富人的弱点并希望取而代之,这样,内战就很容易兴起了。
若贫民取得了胜利,那么原来的统治者就会被流放国外,而其余的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做官的机会,一个民主政治就这样产生了。(556E)
民主政治下人民的生活方式:(557B)
1. 拥有自由,如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等。
2. 拥有最为多样的人物性格。
3. 不被琐碎地要求,无庄严的原则。
4. 以轻薄的态度践踏原来的理想与人的本源及品行。
5. 无***状态的花哨管理模式。
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人民性格形成原因:(558C)
寡头政治家按照他们的意愿培养孩子,此时这些年轻人也会控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欲望。然而当他们初次尝到了欲望满足的快乐,他们就变得与低俗之人为伍,只知作乐,这是他们的思想就开始从寡头政治转化为民主思想。而这种转换受到外界同类的支持,就会进而发生心灵的变革。在多次矛盾的反复后,很可能这些民主的思想就会得到加强,而失去理想、学问、事业之心。他接受任何事物,来者不拒。虚假狂妄的理论就此占领了他们的心灵。
民主政治下的人民性格:(569D)
人们变为平等主义信徒。将时间花费在不必要的欲望上,建立起各种快乐的平等。他们的生活没有秩序和节制,并自以为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
而这样的民主制将会将“恶”的定义之一——伦理的不统一带到极致,当然这只是逻辑上的。
民主的城邦中任何人都不受限制,听任灵魂引导,追去一切享乐。因此这个城邦中会出现其它各种城邦的情况。同时,柏拉图对民主制度的描述,也是对雅典政治生活的一种逼真而又敌视的态度,且被一般人认为不太公平。
然而很多人也认为,苏格拉底描述的这种民主制在现实中是几乎无法存在的。“连那些判了刑的人也得不到惩处”。但是在民主的希腊,苏格拉底自己却被判处了死刑。这种描述中的民主制没有什么可以将成员团结成一个共同体,无论是原则还是武力。
五.民主政治败坏为僭主政治的过程和原因
对自由的过分追求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发展。(562C)民主的城邦由于对自由过分追求,就有可能让一些坏人当上领导人,受他们的欺骗。而正派的领导人若想要约束他们,就会被人指控为寡头分子,要求被惩办。那些服从当局统治的人被鄙视有奴性,而反对当局的则被看做英雄,于是自由就走到了太极端的地步。(562E)
这样的风气同样地渗透到家庭中去,父亲和孩子平起平坐,父亲没有权威,孩子也不需要尊重害怕自己的双亲。进而,外地的附庸者也和本地的公民平等,彼此没有区别。老师也同样迎合学生,学生却漠视老师。年轻人和老人的关系也同样(563B)
这样,自由就到了极点,甚至奴隶也要去和主人一样自由,男人和女人之间也要完全的平等。——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自由精神。人们不需要任何管束,连法律也成为了一纸空文。(563D)
然而这些就成就了僭主政治的强健的根源。“物极必反”是一个真理,极端的自由的结果必然只能是极端的奴役。(564A)
再回过头去考察一下民主制度中的缺陷。(564B)理论上,一个国家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成分:其一为强悍却懒惰浪费的“雄蜂”,这些人在民主社会中处于主宰地位;其二是有秩序而节俭的富翁,他们给第一类人供给养分;其三即为“平民”,他们自食其力,不参加政治活动,无财产。
于是,平民中的领导者就会抢掠富人,将大多数既得利益据为己有,少数分给其他平民。而被抢夺的富人控告自己的权益被侵害,却被指控为反对平民的寡头派。于是,他们被这种恶意中伤伤害,却真的变成了寡头派。(565C)
这样,两派的纷争即开始,而平民需要推举出来一个有力的人做他们的“保护人”,以提高他们的威望。而这样的“保护”即成为了僭主政治的根源。(565D)
此时,苏格拉底用了一个阿卡迪亚的吕克亚宙斯的比喻来说明僭主产生的原因:人民领袖控制着轻信的民众,制造暴力,使他人受害。这样的人或者被人杀掉,或者杀掉所有敌人变成豺狼般的僭主。(566A)
而由于这样的僭主的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他们就会要求人民同意他建立一支警卫队来保卫他这个人民的保卫者。从而,这个“保护者”打到了许多的反对者,攫取了国家最高权利,成为了一个僭主独裁者。(566D)这样的一个独裁领袖知道如何利用富人和穷人的矛盾、成功建立自己的军队、奴役开始时支持他的人民。
僭主政治的社会状况:(556E)
开始时,统治者给人以亲和的形象,有求必应,免除穷人债务,分配土地。
当他处理掉所有的反对者,不再有内乱之忧时,就会挑起一场战争。人民因军费而贫困,而无暇反对他的统治。
其后,他会用手段杀掉思想自由不服从他统治的人。为了使这样的清除无人反对,统治者还必须清除那些反对他的做法的共掌权利的人。——“只是这种清除和医生对人体进行的清洗相反。医生清除最坏的,保留最好的,而僭主去留的正好相反”(567C)
僭主的政治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于是他就需要不断扩充他的军队用以维护他的统治。这就需要不断地招募新兵,而新兵的来源就是被他劫持的公民的奴隶。这些奴隶变为拥护他的统治的新公民,而正派的公民则都厌恶他的统治。于是,僭主就会雇佣一批“御用文人”来宣传他的统治。并且,这样的统治最终只会由平民来供养。统治者足够强大,以至于人民无法将其赶走。(569B)
与僭主政治相适应的个人性格形成原因:(571A)
一个民主式人物教养自己的儿子时将会遇到和自己幼时遇到的类似的情况。父亲等亲人的教育是折衷的,而教唆者却支持极端的欲望。年轻人沉迷于欲望,直到产生不能满足欲望时的痛苦。逐渐,这个人身上勤俭节制的美德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疯狂的欲望。
僭主制度中人的生活方式:(573D)
首先,他的生活必然是毫无节制而放荡的。无穷的欲望不停地生长出来,他需要得到许多东西来满足这些欲望。当他花光自己的收入,就只能借贷抵押,进而抢劫骗取别人的财产,甚至非法掠夺父母的财产。当这些都被他挥霍一空,他就进而变得更加无法无天,杀人越货、亵渎神灵无所不干。这些人的心灵中永远体会不到自由和真正的友谊,以及所有正义的事物。这样的人取得专制权力的时间越长,他暴君的性质就越强。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国家而言,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最为不幸的。
个人的幸福与美德的类型与国家的是相互对应对比的。在美德方面,僭主政治和王政国家处在最善和最恶的两端。幸福也是同样——没有哪个城邦比僭主政治的城邦更加不幸,也没有哪个城邦比王制统治的更加的幸福。(576E)
这样的情况也说明了,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要深入心灵和个性,而非被外表所迷惑。(577A)
一个被僭主统治的国家是完全受奴役的。因为国家中最优秀的部分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而最恶的部分作为暴君统治着整个国家。(577D)同样地,实行僭主制的心灵也是被奴役的,它永远被恶的欲望驱使,苦于不能被满足,充满了恐惧。(578A)僭主简直是最为不幸的人——“他是这个城邦唯一不能出国旅行或参加普通自由公民爱看的节日庆典的人”(579B)所以,苏格拉底指出,作为独裁者的僭主是最卑劣的奴隶。
最后,苏格拉底用了第九章大部分的篇幅为五种人的幸福程度做了分析和排序。这五类人分别是王者型、贪图名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僭主型人物。(580B)以及对最高贵人的培养做了解释。
【总结】
《理想国》中,柏拉图首先比较这些城邦,然后比较统治这些城邦的人。这些城邦一旦存在,就必定会消亡,而消亡的主要原因是灵魂状态的改变。在此,柏拉图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法则,即所有社会变化都是腐败、退化或衰亡。
我们也需要指出,《理想国》中的政体的堕落过程,可能并非是一种严格顺序的传递性。四种政体中的每一种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比自身更为低劣的灵魂和制度,无法返回上一级。 然而事实上,这种政治要素的更迭更多地是没有很强的因果性的,它的安排并不在人的有效控制之中。波普尔也指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伦理顺序和历史顺序是无法区分的。
希腊的哲学认为,伦理学和政治学是密不可分的两种学科。社会的存在以人为基石,人的生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的存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体之所以会分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原因,在于每一个城邦都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按参政的部分不同分成不同的政体。” 这其中的“参政部分”也是城邦人民的另一种广义阐释。
这种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性中的善与恶直接决定了城邦的正义与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叙述了三种恶的特征,例如破坏分配劳动的准则、虚假的统一等, 都将灵魂和城邦带入了更坏的非正义。
而哲学家作为快乐的最好的判断者——可以分清真实的快乐和不真实的快乐的唯一的人,在柏拉图看来,将是把城邦带入最理想状态的唯一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名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英)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 (美)尼柯尔斯著《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王双洪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4. (阿拉伯)阿威罗伊著《阿威罗伊论〈王制〉》,刘舒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
5. 阿尔法拉比著《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美)N.帕帕斯著《柏拉图与〈理想国〉》,朱清华译,2007年。
7. (法)让-弗朗索瓦•马特著《论柏拉图》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9. (德)策勒尔著《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9:1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