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书,分别是两位极有渊源的地产巨头写的,一本是冯仑写的《野蛮生长》,另一本是潘石屹写的《我用生命去寻找》。两人同为当时的“万通六君子”,后来六人分道扬镳,冯仑留守,潘石屹开创了另一房地产典范——SOHO中国。
两本书说的都不是房地产,而展现的是作为房地产的人的特点与经历,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原因。本人对房地产这个行业知之甚少,但对于在这个行业里发家的人却有一些接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平时接触的客户很多都是本来干房地产,半路出家兼营零售(主要拿零售套现金)的人,所以对这两本书描述的思想饶有兴致。
两人虽然风格迥异——冯仑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都痞特直率特有意思,潘石屹则通篇都是酸溜溜的(从题目就能看出来),虽然细读之下也能体会到他的思想和亲身体会,但总给人一来虚伪二来旁征博引没几句自己说的话的嫌疑——但两人有个共同点,一再强调“宽容”。冯仑老说自己即使那时候有胡来的事情也是因为那时本来就没有法律的限制,现在也没有必要追究了;潘石屹来得更隐讳,老说自己以前怎么宽容人以后心里怎么好受了。其实两人背后的原因一致,都是讳言当年原始积累时的那些为现在的所谓商业伦理卫道士所不齿的行为的表现。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里的人,尤其是像他们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创业阶段内心确实存在着道德的挣扎。
个人还是比较推崇冯仑的《野蛮生长》。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我是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有一个故事我是觉得最受感动的。
最有意思的故事,是冯仑说他在中央党校毕业以后自己创业的时候,仍住在学校里的宿舍里,每天回去总觉得人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想自己也是根正苗红,想不到却成了资本家,甚至是颇为流氓的资本家。其实他们六个人无一不是当时颇有才气的知识分子,都在“正道”上前途一片光明,最终一起走上这条路,固然需要有很远大的理想和很坚定的意志的,而他们在创业时候直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而毫不退缩,这种精神更让人敬佩。他们所要应对的潜规则,灰色地带,甚至要和黑社会打交道。本人刚出社会的时候所见过的场面所经历的人际关系跟他们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我毕竟也是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走出来的,身边听到的毕业以后进入社会的种种“读书无用”的抱怨更是数不胜数。但从冯仑和潘石屹的经历我可以坚信,诚然你是否能跨入一个成功准入的门槛跟你读多少书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很大程度上靠机遇,而更多是看你能否克服安于现状敢于冒险(很多知识分子和没多少文化的成功人士的区别就在于此,因此他们只能一辈子甘于平庸),可是只要你跨入这个门槛,在这个圈子里你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要看你读过多少书了。读的书越多,眼界越宽,看得越远,想得越深,社交面越广,说得也越好听。所以像他们和我碰到的不少“大老粗”型的老板境界完全不同,他们俩在生意上达到的高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这些没多少文化的老板所不能比拟的。“读书无用”论可以驳斥。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他们六人和一个企业做生意产生了利益冲突,那个企业用非常手段威胁他们六人退让,其中五人都不愿妥协,只有一个觉得太冒险,偏偏实际操作这件事的就是他,于是他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和那个公司妥协,他觉得自己的行动挽救了六人,有一次他们在山上开会争论时扯起这件事来,他觉得委屈得不行,跑到荒郊野外哭去了,其他五人当时找他的时候焦急的心情让冯仑历历在目。让我感动的,使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六人之间那种淳朴的让人热血沸腾的感情,心有同一理想,一腔热血,而身处恶劣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友情是很难让人忘怀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冯仑很推崇王石,可见王石其人虽在行外引起极大争议,但在行内的名声却是受一致认可的。确实,王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把他的企业模式化,规范化——模式化在于树立了一种把房地产做成制造业,高度标准化,高现金流,薄利多销,这种商业模式建立了万科独树一帜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规范化在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即使王石从这个世界消失,万科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下去——这种成就是房地产其他企业甚至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可望不可及的。在我接触的类似的民营企业客户中,很多还是指靠老板,好一点的是形成家族企业,但如果核心人物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企业就玩完,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的主要原因。因此,冯仑对王石的推崇和剖析,也反映了中国当代有志向的创业者的理想。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8:3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1117.html
上一篇
植树者的梦《值得看~》
下一篇
创始人《不错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