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网友聊天说起某位自杀的著名诗人,由这位诗人又聊起现代诗,她说起某首诗如何令她感动,读起来如何产生共鸣。我说我对这种连韵都不押的诗完全产生不了共鸣,而且这种无病呻吟的诗也感动不了我。她说可能是我神经比较“大条”,不易被感动。
其实我并不是个神经大条的人,我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也很易被感动。譬如:读《国破山河在》这本书时,我就很受感动,一边读一边不断的擦眼泪。
《国破山河在》能感动我的是文中揭示和挖掘出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那些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振兴而战斗、献身、捐躯、牺牲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们;那些惨烈的、悲壮的、舍死忘生的战斗,无论什么时候读到都会令我感动。
特别是书中《失尽弓折》一章,写到中国海军在抗战的表现,这是以前了解不多的历史(对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了解还要多过海军),弱小的中国海军面对强敌没有退缩、没有惜舰避战,勇敢的迎击强大的日本海军,一直打到“失尽弓折”,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应该是十分适当的。作者挖掘这些历史,让我们重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海军将士英勇事迹,使我为之一洒热泪。
作者通过对出日本公开出版的史料的搜集整理,向中国读者揭示了日本方面对那场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并且从敌方观点反驳了近些年一些“逆向种族主义者”们和日本“右翼”的翻案历史的文章和观点,譬如抗战中中国军人到底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平型关大捷”的战绩和意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在国内无法见到的历史资料。
作者在《弃守锦州》一章中对张学良的批评也十分中肯,虽然国内过去因政治宣传的需要,一直是以“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作为宣传重点,忽视之前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表现,把东三省的沦陷归罪于***的不抵抗政策。但我一直认为当时的东三省乃至华北都是东北军张学良的禁脔,大小政策和决定都由张家军作主,***即无一兵一卒驻扎,也根本无法管理。民国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中原大战,张为抢胜利果实调大军入关,入主平津;后为讨伐山东军阀刘珍年(或者是石友三?记不准确了),又调关外的正规军到山东,留在关外的正规军已经很少了。而张本人常驻北平,根本不回东北,各级东北高官大员也都不在位,当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反时,以张学良为首东北军、***上层根本无心作战,实在要为东三省的沦陷负主要责任。所以我很认同作者对张学良的批评。(但过不掩功,张学良因东三省的失陷而下野,因背负失地辱国的责任深受国人的指责,也因此而发愤图强,戒掉了毒瘾,与杨虎城合谋发动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实现国家在抗战问题上达到一致,所以他仍然是国家的功臣。)
也许和受到的教育和家庭有关吧,我的爷爷也是军人,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聂荣臻的部下,他的年纪比他的战友都大许多,而且战争换来了一身伤病,50年代时便退役在保定养老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去逝了,所以我根本没见过他。但是也因此我心中一直就有“英雄主义”情结,我还有的另一个情结就是一直受到“精英人士”批判的“民族主义”情结。所以我对民族英雄行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也因此《国破山河在》这本书中的内容才会令我感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8:2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