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the fictional detective very sensibly the genuine detective doesn't tell what he thinks for the excellent and commonplace reason that he may be wrong.
像虚构世界的侦探一样敏感,真正的侦探也不会讲述他的所思所想,其中道理精彩而又平常,他可能是错的。
——Dr. Gideon Fell
这本书据说在Dr. Fell系列的小说中很受称道,排名也不低,不过我个人的感觉有些失望,总体来看,这本书具有JDC早期作品的许多特色,追求诡异的情节、神秘的人物以及气氛的渲染。但是就这几方面而言,本书都比不过前作——Dr. Fell的出场秀《女巫角》。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与框架设计上,本书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作者一年前的那本HB系列的小说《蜡像馆尸体》。
整个伦敦都陷入了一起奇怪的恶作剧事件。有人在城中到处偷窃帽子,并把这些帽子戴到了雕像头上、马匹头上,报纸连日登载这些奇闻怪事,并把这个不知名的搞怪专家起名为“疯狂帽商”(the Mad Hatter)。正当酒吧咖馆的人们闲侃这位疯子时,William Bitton爵士的侄子的尸体被人在伦敦塔中发现,而尸体的脑袋上,赫然戴着爵士刚刚被盗的帽子。
这起奇特的谋杀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苏格兰场的Hadley警长请出Fell博士共同调查本案,而比谋杀案更令Fell博士感到兴趣的,是William爵士家中一份神秘手稿的失踪,这份神秘手稿,据说是美国作家Edgar Allan Poe(爱伦·坡)的作品。围绕着失踪的手稿和一位神秘的第三者,调查最终发展到了一个众人都无法预料的结局,这一次提前知道答案的,仍然只有这位走路气喘吁吁的博士——Gideon Fell。
John Dickson Carr早期的推理小说,大多都由一个神秘的背景,一件离奇的谋杀,再加上几个颇有点书卷气,或者颇有点神经质的人物穿插构成。在这些要素里,神秘背景部分尤成JDC之特色。从《女巫角》中的家族诅咒,到《燃烧的法庭》中的吸血鬼传说;从《瘟疫庄谋杀案》的鬼屋之谜,到《红寡妇屋谋杀案》的杀人的房间,这些卡尔式的招牌,在三十年代的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独树一帜,可以说是JDC作品叫座又叫好的一个地方。JDC本人除了是一名杰出的推理小说家,同时也是一名神秘主义作品的藏书家和研究者(或者更严格地说,是一名爱好者),他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不失时机地加入他本人的研究总结成果,使读者大开眼界,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本书中,JDC也充分发挥了他的优势,加入了一部分关于爱伦·坡的手稿的介绍,不过可惜,可能作者在一开始就想把重心放在标题的这个“帽子”上面,突出案件的怪异与离奇,爱伦·坡这个本可以大书特书的题材,似乎还是被作者忽略了。所以就一名读过多部推理小说的读者来看,本书作为推理小说非常本色(尤其是案件调查的过程,完全遵循案发-->现场勘察-->嫌疑人调查一圈-->分析-->嫌疑人再调查一圈(翻供)-->分析-->揭示凶手这样过程来推进,有点像典型的警察程序推理小说,但在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写作方面,JDC显然不够老练和高明)从写作手法到技巧都没有太多意外,这是我对本书不甚至满意的根源。
不过本书另有一处看点,那就是关于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的描写。由于作者将整起谋杀案放到了伦敦塔这个名胜中,这座建筑的历史与结构就颇为重要了。作者在书前专门给出了伦敦塔的内部结构图,在贯穿始终的案件分析中都以此为基础,将杀人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演绎到了极致。
伦敦塔作为是伦敦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泰晤士河北岸。它始建于公元1078年,由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在罗马人留下的城堡旧址上下令修建,其最初的主要功用是军事防御,所以建成城堡式结构,并有多处入口,还建有护城河,与泰晤士河水相通。到了后来,许多英格兰王公、贵族都曾在这里被关押、处死,比如爱德华五世(Edward V)相传就是在塔中神秘地死去,Josephine Tey著名推理小说《时间的女儿》,所分析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随着历史的推移,伦敦塔逐渐演变成一所监狱,最终在现代成为一处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在本书中,伦敦塔的身份就是旅游景点。伦敦塔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水门,名叫“叛徒之门”(Traitors' Gate),这便是本书凶案的发生场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本书的对话是一大特色。情节围绕着案件调查展开,作者依旧承继前作的模式,Dr. Fell的对话加上Rampole的心理活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真相。Fell轻松诙谐的语言(但比后来的《盲人理发师》要合理许多,本书中的几位主要调查人员的性格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述,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与凶案相关人物的悲剧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本书的结尾处,偷帽事件与失踪手稿之间的神秘而有趣的联系,已不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他的关注转向了凶手的性格与心理。表面上疯狂的偷帽事件,其实是完全有理智可寻的,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作者似乎归结于人性的弱点。我想,行为上的犯罪,常常是从性格的扭曲开始的。在生活中,不管是本案的凶手,还是我们自身,最需要做的,是回归到我们本来的样子,健康地活着。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8:1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