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古典诗词讲演集读《古典诗词讲演集》札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57:50
  • 73

叶嘉莹先生的著作集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翻开来文字排版得密密麻麻。比起现今市面上流行的书册,虽然装帧并不精美,但这种厚重感让人心里踏实。

叶嘉莹先生生于燕京旧家,师从20世纪著名词学家顾随先生。这本讲演集主要是依据她在大学里讲学口述整理而成,因而又不同于严谨的学术表达,是我喜欢的风格。叶嘉莹先从分析古典诗词整体特质入手,然后具体谈到五代两宋十余位词人词作的不同风格,最后介绍和评价了张惠言和王国维的词学理论。品读叶嘉莹先生,对自己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诗词鉴赏眼光的开阔还是大有裨益的。

诗歌最基本的衡量标准,首先在于对生命感发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其次就是所传达的感发生命的大小深浅正邪。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质素,就来自于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清代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也曾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内心的感动源于何处呢?《礼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而所谓“物”,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大自然,一是人世间。钟嵘《诗品序》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这是自然界对内心的感发。而“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则是人世间对内心的感动。

用这种标准衡量古诗词的优劣,的确是非常合适。杜甫《曲江》有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还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句,都是大自然赋予人内心的感动。相比之下,“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因为缺乏感情,纵然辞藻华美,品位依然在“群鸡正乱叫”之下。当然,感发依然有轻重大小之分,晏小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感发,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感发,晏词虽然清丽美好,但缺少杜诗中的深厚博大。但是《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这或许是仅就大自然的感发而言,而人世间的感发则应该强调其境界。而对于感发生命的传达方式,则主要是赋比兴的写作表现手法。所谓“兴”,就是由外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动,由物及心;“比”则是心中有一物象,然后以彼代之,由心及物;“赋”则是直陈其事。三种手法各有千秋,诗词兼而用之,艺术效果是明显的。

提及形象(物)与情意(心)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古代诗人很多微小的艺术风格差别。李商隐《锦瑟》大胆虚构,缘情造物;陶渊明《饮酒》以鸟自喻,以心托物;杜甫《秋雨叹》以情注物。虽然三者运用的写作手法不同,导致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也大相径庭,但是都能给读者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诗词艺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窃以为,这套鉴赏理论也同样适合于其他文学形式。记得以前读韩寒的《通稿2003》,他当时提出一个观点:作文的用处在于将一件事物表达清楚,而不在于思想的深浅有无和语言的优美与否。他举例说的是登山者的故事,他真想用“A真勇猛”四个字来概括,而命题者规定不得少于800字,由此来证明语文命题作文的不合理进而攻击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事实上,文章当然有优劣好坏之分,而区分的标准恰恰就是韩寒所不看重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组织。韩寒《好吃的果子们》让我记忆尤深,以前觉得是辛辣讽刺,现在认为是故弄玄虚。其实韩寒以前的文章还是挺不错的,但近一年来上他的博客,感觉他的风格已经和文学渐行渐远,做个独立评论员或许更合适。宋浩浩兄写过《韩寒的前世和七寸》,虽然言语中充满不屑,但或许还是很贴切的。说到宋浩浩,上次上网偶然看到一篇《安意如和宋浩浩》,对二者的文风做一对比,说安对文字的雕琢的确是很厉害的,即对她的感发进行了完美的传达,但所有的文章都是一种感情基调,看多了有点腻味;而宋浩浩对生命的感发更为深刻,而感发大小浅薄正是衡量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以为此言得之。尽管安意如的文字精致到让人沉醉温柔乡,但宋浩浩文字里透露的人文素养和国学功底却更加让人可喜。难怪以前宋兄说:“我的作品,还是男孩子读得多一些。”或许这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吧。

还有两种相互补充的诗词品鉴方法,即“兴于微言”与“知人论世”。“兴于微言”出自张惠言《词选序》,他说:“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诽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吵,以喻其致。”因此张惠言认为温庭筠“懒起画娥眉”就有《离骚》之意,认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暗喻庆历新政事。王国维则反对张惠言,说古今很多作品,诗人本无此意,却“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与此对应的则是“知人论世”论,此原为孟子语,原文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与袁行霈先生提出的文学作品的外围、内涵和核心之间关系的言论也是一致的。了解一首词,不仅是就词本身的艺术价值做出判断,还要认真分析作此词的时代背景、诗人生平,才能更好理解古人寄托于诗词中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韦庄《菩萨蛮》五首,单纯拆开来看,虽然文笔不错,但若要细细体味诗人情感,则对韦庄一生经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记得以前给苏曼姝学姐写的评论也提到过她和安意如风格的差异:安意如会花很多笔墨去写故事去铺垫情节,对于诗词则整篇录入,不加品评;苏曼姝则更注重诗词本身的结构,会有逐句逐字的解读,更加类似于青春版的诗词鉴赏辞典。二者各有特色,风格迥异,也适合于市场不同眼光和口味。

叶嘉莹先生在书中详细解读了冯正中、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贺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十一位词人的作品,她的确是一位大学者,稼轩词豪东坡词旷都被她诠释得明明白白。以下简述之。

冯延巳词的成就主要在于其承前启后的地位。诗词并不同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因而词之于诗,更加委婉、曲折、幽隐。隋唐之际,词已初现,就敦煌曲子词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但后来士大夫填词,却是歌筵酒席间歌唱所用,《花间集》序文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事实上,从温庭筠不具个性的艳词,到韦庄个性鲜明的诗篇,再到冯正中所写——不仅仅是感情的事件,而是感情的意境,此为承前。而北宋初年晏欧二人皆出自江西,冯正中被罢相后正是抚州节度使,对二人影响都颇深,可见晏欧对词的传承正是循着冯词这一思路的,此为启后。

晏殊大概是文人当中比较幸运的,他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少年得志,一生荣华富贵。晏殊比之李煜,虽然都写婉约词,都是极尽显贵,但晏词更带有对自己感情的反省、节制和操持。李后主《相见欢》写:“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毫无节制的悲恸,感情的宣泄如大江之水一去不返。而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尚能安慰自己说“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仅如此,他更加理性地“小园香径独徘徊”,这当中自然有他的感伤,但隐隐似乎有一种思致的存在,这才形成了此词情中有思的境界。

欧阳修词的特色之一在于失意时有遣玩的意兴。虽遭不幸,但有山水可游,有佳酿可饮,依然快乐。这从他《醉翁亭记》就可管窥一二。《采桑子》(之四)写道:“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这几句也颇为精彩。“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更是千古经典。

晏几道的性格,在黄庭坚写的《小山词序》中,总结有“四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晏小山尤为人称道的《临江仙》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成为名句,但小山词,除了追念和歌女在一起的欢乐之外,并无其它深远意蕴。

柳永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宋人笔记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似乎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周杰伦。但从“文以载道”的观点看,也并不难理解柳永为何受到士大夫的排挤。柳永年轻时也想致仕,只因考试不中,填词牢骚,得罪了仁宗皇帝,一句“且去填词”便阻断了柳永的仕进之路。柳永填词,俗如“芳心是事可可”,雅如“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大胆运用俗调,而且在诗歌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所拓展。

苏轼是一位艺术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且都堪称当时的最高成就。他的词,已经不在局限于写相思羁旅之情,而是把自己的胸襟怀抱、哲学思想和对历史的感悟都写入其中。豪放词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婉约词如《永遇乐》(明月如霜),词中“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据说还和秦观《水龙吟》中“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有一段渊源。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苏轼正是以他超然的气度和儒雅的学养,写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句佳篇。

秦观年轻时强志盛气,但词写得温柔婉约,可见他性情中的两个方面。这可能与秦观的个人经历有关。秦观科举也不中,后来被苏轼推荐,后考中元丰八年进士,但仕途也不甚如意。秦观《踏莎行》、《鹊桥仙》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贺铸是诗词名家,但绝非诗词大家。贺铸对文艺的技巧掌握不错,但对生命感发的力度决然不能与苏辛比肩,贺方回因《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贺梅子”的雅称。

李清照是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这与她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东京提刑,是当时有名的古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夫君赵明诚,当时在太学读书,赵明诚的父亲就是徽宗朝的宰相赵挺之。生长在这样的书香世家,李清照自然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一般女子。李清照早期作品的特色在于芳馨俊逸,由于晚年经历了家国巨变,因而风格上显得沉着悲凉了。

陆游的词比起诗来略逊一筹,《示儿》《过山西村》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陆游词的风格大抵和诗相差不远,感情真挚,关心家国,气势很豪健,但缺乏含蓄隽永,不够耐人寻味。《钗头凤》或许是他流传甚广的词作之一吧,他和唐婉的爱情故事也被历代骚人墨客玩赏不已。

辛弃疾能文能武,跟一般的文人墨客或武夫草莽都是有所不同的。辛弃疾用典较多,这是一大特色,也是广为诟病之一。他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都是广为所知的。我比较喜欢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感觉豪放之中隐隐透露着婉约,甚好。

一言以蔽之,读叶女士书,收获颇丰。古典诗词所透露的气息,可以和古人对话,让人心不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可以保持一颗质朴的内心和一份内敛的生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