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电视里看到纪录片《幼童》,讲述晚清留***童的故事。在网上搜索一番,共5集。
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讲述“洋务运动”的章节就对晚清派遣留学生赴美一事有简短描写。但是经常挂在嘴边说的事,我们未必就真的熟悉它。
纪录片的好处在于可以把各种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集中于荧幕,再现一百多年前这群孩子赴美留学前前后后的细节。体会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人物的历史境遇,需要这样的细节。这群本来很普通的孩子如果放在今天,我们充其量可称其为公派留学生。但在当时他们实在太特别了。对他们自己而言,大洋彼岸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旅行和学习意味着未知的未来——跟当时中国书生的科举之路截然不同。而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他们承载着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大清帝国的中兴希望,背后支持他们的正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
纪录片的有些细节值得琢磨。譬如,这些留***童在美国的生活与今天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的境遇颇为不同。作为官派留学生,他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比起美国当地普通学生要优越。19世纪的美国,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有机会进入一流中学和大学学习。一些美国学生甚至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这群中国留学生却不必如此,他们看起来无忧无虑、意气风发。他们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举止优雅,甚至在体育运动方面也表现出杰出的天赋,赢得美国女孩子的青睐。今天在海外的留学生会有这样优越感吗?
也有不幸的一面,就是他们完全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晚清民国的风云际会,那时候他们将回到自己的祖国大展宏图,也可能是清***对他们的不满和严格限制,或因中美关系的变故而被中途召回。
再譬如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初到美国,新大陆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以她宽厚的怀抱拥抱这群孩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加以抚养和教育。留***童与美国当地的家庭、同学之间建立起亲情、友情,有的在当地娶妻生子,也有的因病夭折于异国他乡,再无机会返回故土。但这些只是一个方面,1882年,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在美中国人的形象被极度丑化。又因种种变故,很多尚未进入大学的中国幼童被中途召回中国,让人感到惋惜。
还有一些,譬如李鸿章对留***童的关切,写信要求这些幼童在暑假里必须研习中国学问,担心他们被美国文化同化而失去对大清帝国的认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李鸿章的想法未免有些一厢情愿——长期生活于异国他乡而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自是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身处晚清中国政治中枢的李中堂的一番苦心和苦衷。
历史细节通过翔实的资料生动呈现,在充满变数的晚清中国,人们尚无法预知这个老大帝国的未来。但帝国的实干家们仍然在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勤勉努力改变现状,这是一个过程,见证这一代人的理想与智慧、生活与友谊、幸福与痛苦,耐人寻味。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7:4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