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值得读N+1遍的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56:30
  • 78

龙远蔚老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我一共读了五遍。在我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至少值得读四遍,当我读完第五遍,觉得它至少值得读六遍。

对于一个并不了解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人来说,读第一遍的时候,吸引我的是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比如说,苗族热爱银饰,有些银饰每套甚至重达数公斤,这些极具观赏价值的银饰大量囤积带来的问题是阻碍了银元作为支付工具的流通,而且对于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往往更加深了贫困。又比如舞蹈演员很爱用的一个素材“剽牛”,尤其在汉族地区演出的时候,奔放热烈的“剽牛”往往很能带动现场气氛,佤族的豪迈气息随之扑面而来。但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剽牛的活动每组织一次要杀掉多少作为生产工具之一的耕牛,每个农户都支撑得起这样的宰杀么?当然不是。每次剽牛之后多少人面临着没有耕牛的收成问题,是我们很难从舞蹈、歌唱里获知的。这样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里很多,所以读起来处处都很有意思,第一遍,我完全是在“外行看热闹”。

读第二遍时开始注意到一些散点之外的,稍微深刻一点的问题。比如“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实施以后,东部地区迅速地发展起来,东西部差距以比从前快得多的速度拉开了。默默等待先富的兄弟们来带动自己的西部地区,已经等待了多少年了,后富的速度能追得上先富吗?这不是抱怨,只是在面对客观事实的时候,不免,一声叹息。

建国初期,国家曾经想用更集中的方式来规划各个少族民族的发展,也曾经把一些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里的农户带到自然资源相对好一些的地方统一耕作,其中不乏本来是打猎的,被安排去种田,本来是住在山上的,被安排搬到山下。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如预期一样好,不少被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农户逃回自己更习惯的地方,继续过刀耕火种的日子。当然这是计划经济时期更常见的事,时代已经不同了。但看到这一段,我还是禁不住想起书里在一开始写的民族经济研究的视角问题,其中有一点就是,人本,以人为本。在少数民族发展的规划上,自上而下的贯彻和自下而上的意向是缺一不可的,从上层的角度说,希望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过上好日子,而对于具体到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时候,却完全有可能产生“这是我的生活,与其它人何干”的想法。于是又,不免,一声叹息。

读第三遍,开始理解这本书的名字是叫《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而不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这些现象,更重要的是阐述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不是为了(或者说不完全是)让你得到苗族喜欢带银饰,佤族有剽牛习俗这样百科词条类的知识,而是让你知道,这是一个入口,我们要知道更多本质的东西。

第三遍,我觉得这本书精彩极了。

第四遍,很遗憾,因为距离读第三遍的时候已经隔了几个月,这一次我基本上是翻过去的,脑子一直在回忆之前看过的内容,并没有新的认识。

后来又读了第五遍。第五遍终于开始把全本书串联起来了。最精华的部分原来是第一章《导言》(不过也许下一次看又会不这样认为了),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方法、视角、与实践的矛盾,在这一章里都讲到了。而我们最最要记住的不就是这些么?举个例子,在读第五遍之前,同时面对“少数民族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内容?”和“怎样看待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把我所知道的方法论罗列出来回答第一题,再去回答第二题。但第五遍之后,我想我会直接用第一题的答案去回答第二题。书里告诉我们有这些方法和要注意的视角、矛盾关系,不是为了让我们回答“有哪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列出来,而是随时,随时都可以使用,和发散它。

这些就是我读这本书五遍的感受。应该还会读第六遍吧,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觉得这是我读过最精彩的一本教科书了,虽然在某页,某行,我依稀记得龙远蔚老师提了一句,不少观点,他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看的。它句话赫然出现在一本用作教材的书上,让我惊异的同时,也仿佛让我看到一些学者研究且忧虑着的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