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朗读者《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53:38
  • 96

突然更新的原因很简单,今天早上在火车上看完了《朗读者》后就蠢蠢欲动的想写些什么,毕竟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有心情去整理下读后感,所以一整天都在想要怎么完成这篇日志,但是显然磨蹭了十几个小时之后更新的热情已经减半了,好在刚才去洗澡的时候正好听到一首歌,突然觉得那句歌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感觉,无论这本书需要如何庄重的思考,对我而言,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我看书很喜欢看序言,因为在序言会指引着我保持着怎样一种心境去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朗读者》的序言作者很明确的告诉我,要怀着崇敬严肃的心情去阅读这样一本书,就好像一直以来我们对待德国文学的态度一样,虽然我对这样的忠告有些不以为然,但是无论如何这使得我从一开始就显得比平时更小心翼翼,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应该更加敏感的去体验作者的文字,最终的结果告诉我,保持这样的态度是正确的,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需要更悲天悯人一些。

我是一个喜欢将整本书读到最后一个字的人,《朗读者》的背后有一篇读后感我自然没有落下,读后感的作者说他会把这本书与《洛丽塔》放在一起,我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错,就像《洛丽塔》一样,《朗读者》不是那种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也不是《哈利波特》那样的奇幻冒险,就像我坐在火车上读书,《冷月》或者《众神的风车》会让我一边走出火车站一边还盯着书上的文字舍不得放下,而《朗读者》或者《洛丽塔》则是随时可以放下可是随时又可以拿起来,总会有所得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舒伯特和洛丽塔乘车远游那阴冷潮湿的天气,当然我也不会忘记米夏坐在台阶上等待汉娜归来的忐忑心情。一本书如果能让人记住一个瞬间或者一个感觉,就是值得欣慰的吧。但是我的《朗读者》这个版本有一个让我痛恨的败笔,在那篇读后感之后,不知道是谁画蛇添足般的在后面加上了一些自以为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像上学的时候阅读理解一样,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其实并没有的感想和心思,这就像诅咒一样挂在了这本美丽的书本背后,若不是它前面一页还有读后感,我肯定会直接撕掉,免得我再次翻起来的时候作呕。

说了序言说了后语,应该回到文章本身了,虽然在一开始我是抱着对纳粹的罪恶和愤恨的心情阅读的,而且当米夏走过一个个集中营或者纪念馆的时候,还有描述党卫军丧失人性的行径的时候,我会联想到那些曾经看过的画面或者电影,我知道我的害怕和痛苦,绝望和迷茫无法与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所比拟,但是我相信自己至少可以体会那万分之一的情感,这也应该使我在阅读这本书时表达了最基本的尊重;然而回到书本的主题,当我翻开下一页,看见作者用直白的语言写到“第二天一大早,汉娜死了。”的时候,我的心确确实实的往下坠着,作者并没有写明为什么汉娜在米夏接她出狱的清晨选择自杀,但是当米夏走到汉娜生活了18年的牢房,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绿草蓝天的图画,看到那些学写字时摘抄的诗句,看到那张有自己身影的简报时,我可以感觉得到米夏喉咙里燃烧的火焰以及狠狠忍住的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米夏曾经试图将自己放入没有汉娜的生活中去,然而在一切努力过后他发现全都是徒劳,几年后重新见到汉娜,他依然可以熟悉的回想起两人在一起的往昔时光,就像他从没有出来过一样。后来我以为作者会用不小的篇幅去介绍汉娜死去后米夏的生活,然而文章却在短短的叙述后戛然而止,我被这突然的结束搞得有些不知所措,后来我坐在情人港的台阶上一边吃早餐一边回味结局,我突然想起来米夏在以后的人生里将一直过着没有汉娜却无法离开汉娜的生活,就像这文章一样,似乎还有什么应该延续下去可是它确确实实的就这么完结了,再也不会回来。

我并没有准备抱着一种悲伤春秋的心情去辩证究竟汉娜在党卫军的那段时间里触犯了怎样的人性道德底线,也没有想去追究她是不是将自己的所有朗读者都送去了奥斯维辛,还是在那场大火中,汉娜到底有没有扮演那个麻木不仁的角色,这一切的一切对于米夏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像他一直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控诉上一辈的罪行划清自己与纳粹的关系,好像这样的努力从他第一天认识汉娜开始就已经徒然了。我依然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所有在二战中失去生命饱受折磨的人们感到惋惜,我也更加斥责那些蔑视生命丧失人性的道德沦丧,但是仅仅对这本书对《朗读者》对汉娜米夏而言,无论身怀着怎样的身份,在被爱的世界里在被爱的生命中,没有罪恶也没有道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