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的小说比电影更为深刻,将生活中那些隐蔽在深处的痛苦展现在面前。虽然那时五十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但是,那种在平静而又安稳的现世生活之下隐藏的无尽空虚都是一样的。也许,现在的我们更多元化,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上网了解世界,交通也更发达,“在路上”更可行。不过,生活之于我们,仍然是无尽的空虚。一份让人恶心的工作,虽然讨厌但却要依附于它,当工作已把我们的精力榨干之后,(其实也没做什么),下班的时间确不知做什么,或者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那天和同事聊天,也说到下班之后,真不知道干什么,好像没有小时候那么好玩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无奈吧,当我们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能力,当我们渐渐长大,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身体里渐渐消失,理想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结婚,生子,然后老去。。。。。。就像书中的夫妻,每天重复的生活,无聊至极的工作,无望的空虚。
书中(45页)这样写道:而我根本不想要一个孩子,他边挖掘边想。这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吗?我并不比她更想要一个孩子。就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由一连串他不想要做的事情组成。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的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证明啊证明,这似乎就是他娶现在这个妻子的全部理由。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和别人一样,这样才不会显得奇怪,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但是,当一切该有的都有了之后,他发现,这并没让他快乐。他们又希望能从这无聊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他们开始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和好友们一起参加话剧。
书中(53页)写到:所有人都会表示认同,这背后隐含着一个让他们暗暗高兴的信息:就他们自己,这四个人,在一个病入膏肓正在走向灭亡的文化里,依然痛苦地、真正的活着。正是出于这种抵抗,以及超人一等的寂寞感,他们几个开始对桂冠剧社萌生了兴趣。
这仅仅是无聊生活少有的点缀,而且正是因为这场演出的失败,让爱波和弗兰克真正意识到他们生活的困顿,这种困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理想的失落。
电影里,有个场景令人非常深刻。就是弗兰克每天上班时做火车的情景,每个人几乎都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事情,成百上千的人从火车里涌出来,面无表情。每天都是一样,生活已经没有了激情。黑压压的人群,让人窒息。
书中(61页)写道:他是其中最年轻最健康的乘客之一,但他坐在那里就像经受着一场非常缓慢的、毫无痛苦的死亡。就在这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已经步入中年。
于是,他们想到了改变。确切的说,应该首先是爱波想到的,她告诉弗兰克,我们去巴黎吧。开始不一样的人生,一种有趣的人生。我来工作,你先不要工作,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吧。其实,就算真的去了巴黎,生活真的会更有趣吗?不一定吧。但是,这样的打算,让他们重新了有了希望,仿佛光明的道路就在他们的前方。于是,婚姻又变得融洽起来。
(105页)这种感觉正符合他对婚姻的设想:不刺激不兴奋,但有着一种相依为命的安全感,维系着两人的是对等的柔情,点缀着一些浪漫。。。。。。当他们心平气和地对坐聊天,弗兰克感受到一两次愉悦的颤动,就像那种天未亮就出门的人忽然感觉到第一缕阳光洒在自己脖子上那样。
有了去巴黎的打算,乏味而压抑的生活似乎要离他们远去了。当弗兰克再次在清晨做火车去上班的时候,他感到轻松,看着那些和他一样去上班的人,他觉得自己和他们不同了,于是,他打量起这些人来。书中对这些上班族的描写也非常精彩。
(107页)他发现经过的那些男人多么的渺小,多么整齐划一,而且严肃得多么可笑。他们都留着夹杂着灰发的小平头,身上穿着拌扣领,脚步匆忙。他们源源不绝的涌现在车站里,在大街上,直到一小时后他们才会停下来。到时,等候着他们的办公大楼会把他们一个个吞噬进去,包裹起来。如果站在其中一幢大楼,隔着城市纵横的峡谷看向另一幢大楼,就会感觉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无声的昆虫饲养所,那里面有成百上千的穿着白色衬衫的小人,要么在翻弄着文件,要么皱着眉头拿着电话听筒,在春天千年如一日地流动着的白云底下,上演着一场场愚蠢至极的演出。
这一段描写得太精彩了,将五十年美国上班族的上班生活和那种神态,讽刺而又形象的勾勒出来。而弗兰克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因为有了从中解脱的希望,他感觉不一样。
(112页)这里所有的一切,包括让人眩晕的灯光,玻璃隔板,噼噼啪啪作响的打字机,这些缓慢的、干燥的折磨将会永远从他生命中切除掉,就像脑子里的恶性肿瘤。
除了惠勒夫妇,书中其它人物也刻画等非常精彩。就比如这位房产经纪人吉文思太太。她与惠勒夫妇显然不同,她非常适应这种生活,每天总是精神百倍的工作。
(138页)“繁重的工作”她的父亲常常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药物,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都是如此。”她喜爱办公室的拥挤、紧迫、喧嚣和目光注视,推车送过来的简便午餐,处理文件和办公电话的清脆利落,加班工作时的精疲力竭,以及晚上回到家把鞋子甩到地板上的轻松感。这个时候她已经被榨干得只剩下一点力气服下阿司匹林,泡个热水澡,吃一点晚餐然后上床睡觉。这就是她爱的实质:就是这些东西帮助她对抗着婚姻和为人父母的压力。正如她自己时常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她肯定早就精神失常了。
吉文思太太无疑代表着另外一类人,用繁重的工作,来抵抗着生活。而她的儿子,这个疯子却是整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生活的痛苦,人们不敢去面对的真实。他第一次去拜访惠勒夫妇就说出了他们痛苦生活的实质:无望的空虚。妈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空虚,在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西海岸,空虚是我们唯一讨论的话题。我们会整晚整晚坐在一起谈空虚。不过没有人说过他“无望”,这会使我们感到恐惧。要承认空虚已经需要相当的勇气,而如果要看到这种无望,需要的勇气还要多得多。而我想如果你真的看到这这种无望,那么你就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尽快逃离,如果可能的话。(169页)
后来,当惠勒夫妇已怀孕的原因而取消了巴黎的计划,“他成功的把自己人生的航道摆正,但他感觉自己更像一个被世界的冷漠所压迫的受害者(217页)”,约翰。吉文思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原由,其实,是因为弗兰克缺乏勇气,这个计划本来就充满风险,而现在的生活虽然空虚,但却是安全的,本来弗兰克对这样的决定并没有多少坚定,而升职(讽刺的是这其实是因为弗兰克有了摆脱生活的打算后的率性而为)让他动摇了决心,爱波的怀孕更让他找到了借口。但是,这样的真相只有约翰敢于面对和揭露,特别是最后他离开的那句话“你知道什么是令我高兴的吗?那就是还好我不是里肚子里的那个孩子。”这也让爱波本来就绝望的情绪完全崩溃了,最终酿成了悲剧。
爱波死了,弗兰克变成了一个走着,说着,爱着,没有生命的男人(294页)。但是作者的讽刺还没完结,惠勒夫妇的悲剧似乎只是好友米莉的谈资,对那些住在革命路的中产阶级而言,这只会变成曾经的一个故事,一个谈资,而真正的悲伤,真正的教训,其实仍然被掩盖起来,他们的生活仍然是无望的空虚而已。而惠勒夫妇的故事也将会随着时间而远去,变成一个逐渐消失的小点。因此,谢普才会哭泣,悲伤。因为他知道,哭泣是为了在哭泣还没有变成陈腔滥调前发泄出来;悲伤就是为了在悲伤还是真诚的时候释放出来。(295页)
最后结尾也很出色,曾经猛夸这对夫妇的吉文思太太开始对老伴发表对这对夫妇不同的看法,一句接一句,似乎没完,而在一旁烤着火的老伴悄悄的关上了助听器,世界变得安静了。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故事,将五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物质充足,但精彩无望的乏味生活描写得非常精彩,人物的设置也很出色,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不繁琐,但却全部刻画了出来。其实,其间很多描写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的生活,这个看似万紫千红的世界,其实被很多的条条框框所约束,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似乎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大多数的我们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而已,无望的空虚。而其中的生活,真的是需要技巧的,如何在这绝望中鼓足勇气去开辟一条更宽广的路,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3:2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