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亲爱的安德烈一种连结的“份”——读《亲爱的安德烈》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52:58
  • 59

一、一本什么样的书?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

“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在龙应台女士的提议下,她和儿子安德烈展开了长达三年的通信。而安德烈,或许是怀着“自以为这个世界可以被我的见解改变”的心情答应了。三年过去,安德烈才渐渐明白为什么母亲要和自己写这些信,也发现自己随着时间改变了。

两个人,通过这些信,拥有了这种连结的份。

二、说明

在此只是一些个人感想,无关顺序。

三、关于十八岁

某一封中,安德烈叙述了自己的平日生活:和朋友踢球、每周有一天教一帮六岁的小孩踢球、和朋友去村子里的酒吧聊天、去各个地方旅游……“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这是安德烈的疑问,他说:“MM,你十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龙应台女士说她当时生活在一个海边的渔村里,她不是到什么叫高速公路、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没有游泳池、不知道垃圾是要分类处理的、不知道什么叫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为城乡差距,“越是平穷落后的国家,城乡差距越大。”

她十八岁的时候,阿波罗登上月球,美国和越南的军队侵入柬埔寨,德国总理到华沙屈膝下跪,中国大陆的“文革”正在一个恐怖的高潮。这一切她都很模糊。因为家里没有电视,因为,那一年要考大学。“读书就是一切,世界是不存在的。”

前些日子和母亲及她的朋友在一起吃饭,两个人聊着就聊到了学生时代。说着她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哪有知道这么多东西,整天的生活很简单:上学、回家、做饭,千篇一律,生活很纯。说我现在所知道的内容,就好像他们二十几岁的时候一样。

我因该感慨“真的么?”还是分析时代不同,现在信息交流这么方便?“代沟”,这里确实隔着很多代。最大的正式时代。不论是龙应台女士所不知道的,还是母亲和她朋友所不知道的,我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了解。一个时代造就出一代人。而理所当然的将这个时代的我们归到同样年龄的那个时代,认为着“你应当如何……”,所以才会有“你懂什么?!”的矛盾啊。

那么我的十八岁呢?两年后又会是如何?

四、关于归属

通信中两个人提到了归属与认同。

对于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会比较容易弄清楚自己属于那里,而那些生于斯长于彼的人,甚至是一生都在各地往转的人呢?“你是哪里人?”,回答是否只剩下“我的国籍是……”的无奈?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认同我的同代人,和国籍无关。”可对于我来说,我并不完全了解我的同代人是什么样的,也许到处只是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也许我连同代人都无法认同,只是认同着周围的一圈人吧。

五、关于同情心

安德烈觉得自己是个混蛋,因为他知道耐克公司用很低的价格雇佣中国和印度的劳工,却不会因此不买耐克鞋。知道麦当劳虐待鸡,却也不会因此不吃。

龙应台女士安慰他,我们有消极的应对和积极的应对。

当她在山道上遇到运水上山的男孩,又在山顶的旅店见到20元一杯的咖啡时,如果不买,那男孩也许就会失业。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消极应对,可如果我们可以影响他人,那就是积极应对了。

我想中国很大的问题是贫富不均和乞丐。我并不欣赏昂乞丐,甚至被拦路时感到讨厌。可在社会保障这么低的国家,连那些健全的人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那些意外或是被迫残疾的人呢?有些人还会一技之长(唱歌、二胡、小提琴什么的),这些人给我的感觉会稍稍好一些,当然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不会给钱。也听说过其实有些气概很有钱的故事。可当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走到一辆宝马车前乞讨的时候你能说什么?这是十分强烈的对比。车主是一定很烦。他确实是在破坏交通秩序。可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绝非自愿。如果可以,他一定会选择交换生活条件,可现实就只如此。

那么,此时的积极应对是什么?对福利不全、工作竞争激烈、时不时的天灾人祸、贪污都能专门出月刊的中国说,谁来负责?!合法工作而且还被迫加班没有加班费的农民工都在社会XX保障局前要不到工资呢!你又可知香港虽然是一个经济发达法律健全的城市,却同时又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

到底什么样才是积极?

六、没有结尾的结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