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團圓《小团圆》之琐碎读后感(转洁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52:38
  • 72

看了不少关于这本书的书评,还是洁尘的最合心意,最妥贴,她是真的喜欢张爱的。

洁尘

对一个人关注太久,就会产生光晕效应。虽然不见得什么都喜欢,但既然持续关注,那就是基本喜欢的。这个基本喜欢就成了一个光,然后周围散出晕,也就看不清轮廓了。这样的人,有一种私藏的意思藏在自己心里的某一层皱摺下面。只要一碰,这个意思就会起反应:哦,他(她)呀。

张爱玲于我就有这个意思。通过阅读这个渠道,对我起过启蒙以及后来的修正、补充、调整作用的女人有三个,分别是三毛、杜拉斯和张爱玲。张爱玲是最后一个。在她之后,我就定型了。也是在她之后,女作家就只是女作家了,跟人生跟我自己,都没什么瓜葛了。她们和我就是单纯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了。张爱玲于我的意义,不是说我是照她的样子定型,而是她在我定型的最后一个阶段拧了我一把。这三个女人,我不能说她们是朋友,朋友那是需要很喜爱的情感充溢其中。这三个女人像我的亲戚,一度走得很近,虽然现在看她们各有各的烦,但还是觉得亲切。

我不在摇旗呐喊高喊永远支持的亲友团的队伍里,但的确是一个张迷。《小团圆》出来了,等不及得要看。托熟人从香港带回来一本。如果等着看内地简体本,肯定要被删节不说,还觉得怠慢了。急急到手,我却看得很慢,一天几页,感觉很熟悉,像是在读旧书,那是之前看了她那么多东西早就熟悉了的调调儿。

看得慢的原因是因为拉杂。就一部长篇小说来说,琐碎得很。人物很多,从老戏台的左边掀帘出来,没说两句话,就从右边掀帘下场了。你以为这个人还会出来,但也就没戏了。偶尔几个,过很久又出来晃一下,什么绪哥哥二哥哥素姐姐的,前面本来就是寥寥数语,后面出来露一脸,观众也记不得那是谁了。张爱玲是短篇圣手,这一点,以前的长篇《十八春》就有对照,这次《小团圆》,更是一个说明。她那字字珠玑的特点,还是在短篇里光彩照人。

但我还是喜欢看,就是那种琐碎也喜欢。我历来喜欢看细节饱满闲笔丰沛的东西。《小团圆》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她边想边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一个人坐在那里乱想,想当年:夏天的月亮、那个人的一个侧影、一只耳坠、一块布料……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得记下来……突然那时的一个念头又冒出来了,得记下来……一个挺妙的比喻,如“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得记下来。……本来已经写到去探望避难的那个人了,按理说,这是小说的“当口”,或者说是一出戏的“戏核”,但当年在乡下看的那出戏太有意思了,也就忍不住荡开来细细记了一整章……当年的那些爱慕沉溺和后来的轻蔑看穿,交叉涌上来,也就交叉着记下来,管它小说不小说的。

我也真没把《小团圆》当小说来读。对于一个有八卦爱好的张迷来说,我读的就是回忆录,自然地成了索隐派,把里面的一个个人拎出来瞧,跟之前读她的时候已经很熟悉的那些人叠在一起,就跟报纸付印前,把胶片和纸样重在一起看似的,看多了什么少了什么。看到几处“新料”,大为惊喜,哈哈,原来是这样,我猜就是这样……

她从没年轻过,提笔就老;看这本晚年写就的《小团圆》,觉得她也没老下去,就停在那里了。她自己也愿意停在那里吧,走出大陆后的故事就不写了,她觉得后半生没什么可说的呢还是没来得及写?我觉得是前者。

还很年轻的时候觉得她句句都是真理,把人生给琢磨透了;但现在看她拿自己和别人都无可奈何,只是觉得怅惘和怜惜。一本《小团圆》看完,拣了散落一地的珍珠,就搁在那里,串不起来。她自己都串不起来,谁能帮着串?关上书,想想,下一个模糊的断语:好!好在哪里?好在她是文字天才,还好在她是亲戚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