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学都上了一半了,《十八春》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看的,尽管时过境迁,但书的内容仍然印象深刻,每个细节每个画面的历历在目。
我读的那个本子比较老了,平装的,封面是张爱玲的一张侧脸照片,显得很安静,很温雅,但书里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平静。起初读的时候觉得有些细节看不懂,我想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小不懂得人情世故吧,后来渐渐大了又去回味是便觉得有些知晓了。
后来不知道过了多久,电视台又推出了电视剧“半生缘”,由林心如演曼桢,蒋勤勤演曼璐,沈世均和祝鸿才都已不记得是谁了。尽管他们演技都很到位,细节都安排比较好,但整个剧看下来觉得跟书比起来还是缺了点什么,这也许就是书的魅力吧,或者说应归功于张爱玲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曼桢和世均各有所属后又一次在他们曾经约会过的那棵桃树(应该是桃树吧,记不太清了)下碰面了……曼桢若有说泣的对他说:“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经典到以至于后来许多恋人在失恋后经常引用它。
张爱玲的书似乎很火,也许应该说人们一直都没有张爱玲,一直都在怀念这位才女吧,好多出版社出版过她的说,而且有些书的名字被改来改去的,也不知这位本来不太喜欢张扬自我的才女看到这种情形后会作何感想呢?我想不管是针对那位作家,不管是那部作品还是尊重本人的意愿吧。
就这本书而言,我还是喜欢“半生缘”这个名字。(请注意,“半生缘”这个名字是作者同意的,尽管此书刚出炉时叫《十八春》,但在后来再版时,作者亲定了这个名字《半生缘》。)总觉得“十八”好像很压抑。尽管书中写到曼桢很世均的恋情在这个数字之间徘徊(有没有
蔓延书中没提我们不得而知),但试想,他们仅仅是纯真的初恋,然后阴差阳错地分开,继而莫名其妙地有了自己的所属,生活,最后十八年后在老地方不期而遇,难道就因为曼桢的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而结束他们十八年的春天吗?我想不会吧。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地下恋情也不是不可以的,况且他们各自的所属的所属都不是真的相爱。
所以或许《半生缘》跟能体现全局吧。而我们生活中有不知有多少“半生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50:3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