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穿越午夜之门《银幕之上,镜头之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49:25
  • 94

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的笔记,更是一本关于政治和理想的隐秘书写。“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作为全书的副标题,悄悄告诉读者:作者关心的是影院之外的世界,戏子的爱恨情仇、光和影的交结纠葛,只是羽戈给自己披上的“画皮”。

对于羽戈来说,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显然远远不及电影作为现实之映像的意义来的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自饮”,身为思想青年的羽戈,他眼中的光影世界被赋予了更多沉重的现实意义。

政治片、现实主义,这些听起来就沉重得让人抬不起头来的词语,却成为羽戈观影的前提和出发点。很难想象,在这个社会,还会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看电影。更难想象的是,看这样的电影,写下这样的文字,对于内心是何种的煎熬。

翻开书的目录,我惊诧的发现,里面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电影我闻所未闻:《揭竿而起》、《一代奸雄》、《看上去很美》……在作者眼中,电影不仅仅是银幕上的故事,更不是娱乐报纸上的头条。透过放映机,他看到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更加***裸——当然,或许我们会觉得,我们身处的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戏剧化。在书中的文字里,他不停追问正义和道德,法律和责任。这样的观影方式过于沉重,却是出于无奈。当我们身处一个“谣言基本上都是真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假的”的社会,我们就只能从故事里寻找真相。

“很多时候,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祈望窥见电影背后潜藏的某些隐秘的事物,譬如情欲,譬如救赎,譬如爱,譬如正义,譬如它们之间执着的怨毒的搏击,虚情假意的合谋。”羽戈在后记里面小心道出了写作的缘由,也暗示了对他这本电影评论集的阅读方法:当我们能够从银幕上看出政治,也就能从羽戈的文字看出那些他不愿、更不能直接宣之于口的话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理解他为何如此欣赏《鹅毛笔》这部电影,也理解他这篇影评为什么命名为“书写之难”。书写,是困难,更是劫难。而为了对抗这样的劫难,要么就像电影中的萨德一样选择疯癫,要么就像夫子修史,选择那条源远流长的“隐秘书写”的道路。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羽戈为何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观看、阐释电影。当然,羽戈还远没有达到夫子的境界,至少在心境上距离甚远,在后记之末,他终于忍不住大声叫了出来:不妨将这本虚妄的影评集当作社会政治学评论来阅读。

其实羽戈大可不必如此着紧,看懂的人自会会心一笑,不懂的人只会嗤之以鼻:社会哪有这么黑暗和不堪?不过是一群愤青的自说自话而已,君不见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吗?

和羽戈讨论过很多次电影,基本上每次都是一言不合,不欢而散。彼此的心境和旨趣相去太远,但观影的方式却殊途同归:我们都关心镜头之外的那个世界,在凝视银幕的时候,映现在脑海中的,却是我们身处的现实。不同的是,我更关注自身,而羽戈关注的是社会。所以我从电影里解读出的是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态度,而他却要寻找正义的踪迹。对此,我总是不抱乐观的态度——在现实中找不到的,在电影里也难觅踪迹。

其实,我们都是虚妄的追寻者,那些出现在电影中的,正义也罢,幸福也好,不正是因为导演在生活中也没有看到过吗?

在我们少的可怜的有一致好评的电影当中,《美丽人生》当属第一位。可是,不妨想象一下,这个故事放在现实之中并不罕见;只是历史书上,类似的故事从来没有类似的结局。我们都是在缘木求鱼,只是羽戈背负的更为沉重。

作为朋友,我理解羽戈将影评作为切入口和载体的苦衷,但依然对他坚持的这种解读方式抱有迟疑。毕竟,对现实的批评要落在现实上才有意义,曲线救国是策略,但容易只剩下曲线,而丢了国土。

电影毕竟是秉承了导演意志的作品,可以阐释但不能曲解。从《大话西游》看到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可以说是在发挥;但一旦从《入殓师》里看到上帝的恩宠,那未免就走的太远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