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听杨绛谈往事《一本“言情小说”》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46:10
  • 56

第一次听说杨绛,是在本科一年级。那时候读《堂吉诃德》,觉得这个书写得好啊,怎么能把话说得这么有意思。同宿舍的文学青年告诉我,那是译者翻译得好,你看的这个《堂吉诃德》译者叫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我听了不以为然,后来想起来就脸红,杨先生译的书给我这样的人看真是糟蹋了。

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我就像个蒙头苍蝇,到处乱闯,读书也是如此,只要是书,抓来就读。当时在图书馆看到钱先生的《管锥篇》,马上借来拜读,硬着头皮读了两天,实在读不下去,大呼这书不好,就还了,也从未把这本书与《围城》的作者联系在一起。想来又脸红,钱先生对自己年轻时创作的如《围城》一类的小说向来不以为然,我却奉为大作,钱先生的《管锥篇》给我这样的人读也是糟蹋了。

时过境迁,想想当年做愣头青的日子,虽觉惭愧,却也温馨。虽因能力限制很难读懂《管锥篇》,却也慢慢读了《七缀集》、《写在人生边上》等,钱先生学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不能不让人由衷钦佩。后来读《我们仨》,竟是含着眼泪一气读完。杨先生的散文绝不输于钱先生,在我看还略胜一筹,钱先生是学问更好,而杨先生是文字更好。杨先生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笔调清新而朴素,是以平实动人,《我们仨》就是如此。

后来听闻三联要出杨绛传,也就是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我当然关注。对吴学昭,我只知她是吴宓先生家的女公子,其他并无了解,但既然是杨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岂有不读之道理!读着读着,虽觉得吴的文字多有模仿之嫌,内容也大多是《我们仨》的情景再现。但还是“挖”出了一些杨先生在《我们仨》中没有交代或没有详述的往事,作为“钱杨”的粉丝,我也自然乐得读下去了。

读到动情处,自然少不了掉眼泪,被同宿舍的室友看到,不禁笑我痴傻,说你可别再看这“言情小说”了,现在的社会,哪还有这样的人,哪还有这样的爱情!是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仨》和《听杨绛谈往事》出版后,会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吧,人们都在向往钱杨那样至真至纯的爱情,羡慕“我们仨”那样温馨甜蜜的亲情。在整个社会风气浮躁的背景下,用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的这样朴实无华的故事,才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读到钱先生的那句“痴话”:“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不禁对室友慨叹:杨绛何其幸也,能遇到钱钟书!室友对曰:钱钟书何其幸也,能遇到杨绛!是啊,夫妻本就是两个人,一个巴掌拍不响,正如吴学昭说的,钱杨是不可分的。人说夫妻关系能达到互相欣赏才是最高境界,钱先生和杨先生就是如此,钱先生曾赞杨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先生聪明能干,料理家务,井井有条,翻译创作,又才华横溢,钱先生没有说大话。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钱先生犯了“错误”,愁眉苦脸,杨先生一句“不要紧”,就能令钱先生笑逐颜开,因为他相信阿季说的话。钱杨二人不仅能相互信任,也能相互扶持,更能互相欣赏,这种感情天上少有,人间难寻。

因此,不要要求太高,把《往事》作为“言情小说”来读,还算不错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