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乌托邦杂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46:08
  • 76

光看作者介绍,以及后记,我差点放弃阅读的想法。不过也可能是我偏狭,看不得作者在后记里讲自己在上海街头动辄“50元的交通费”。此书既非课题成果,亦非学位论文,从“无功利性”而言,人家作者提提交通费,抱一下屈,也不算大事。

虽然后记里和封底,都强调着知识考古学,不过读起来还是觉得似乎更像《文史知识》一类的传统野史写法。“秧歌”一节,写得比较知识考古,讲意识形态如何将作为祭祀礼仪、作为乡村聚会娱乐的秧歌,从骚情的变成革命的,把秧歌从娱神变作娱革命,对革命的身体进行控制等等。

其他的节不太能感觉出来,只是让延安生活更立体了一些。史料还是很不错的,大约在能允许的尺度范围内,讲了不少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里面提到延安情杀案女主角刘茜家人的情况,岂是一个惨字了得。还有一些事情,是读来有“啊原来是这样”的感觉,比如鲁艺,最早的院长位置是留给***,因为想争取教育经费;比如最早国民党***拨去的经费占延安日常财政收入的90%。

封面的推介slogan写:激情燃烧的岁月。确实很激情燃烧——各种年轻女学员们不懂避孕、老革命围着女学生转、还有学生运动积极分子们“大被同眠,胡天胡地”。很刺激呀!不知道有多少在家里不受宠爱的孩子们,像Ben一样去投奔了The others。革命者们是多么需要被弗洛伊德老爷爷分析一番啊,有多少革命者是因为受到冷落、感到虚弱,才找到让自己强大起来的组织的啊。这个地方就好比皮诺曹历险记里那个把小孩子变成驴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被吸引去的年轻人遇到的后来的命运,是他们和家里人吵架、受冷落的时候没想到的。(如果引起反感,sorry啊)……

还有更多的,就只有一个“冷”字。医生们打小报告--因为在红朝前身,一样是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解决问题的,一样是外行领导内行。整风运动的精神控制--后来历次运动都有了标本和榜样。

革命青年们,好比何其芳把延安比作乌托邦。这本书则讲的是乌托邦的万丈光芒下,人们身后拖着的那些影子。光越是强烈,影子越是黑暗。看完这本书,对历史课本的编写者可能不会再恨他们,而是强烈地同情他们,多么可悲,多么可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