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这本把中国从艺术教育一直骂到城市建设的书竟然可以被官方出版并且流传甚广.跟随作者的思路回忆自己的大学教育不禁徒生青春被行政文化无情浪费的感慨.
这个暂且不谈我是学城市规划的因此谈一谈陈丹青的城市建设部分吧.作为TJ城市规划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着RYS这位为国内名称名镇的保护殚精竭虑、四处奔波的老先生的言传身教.老先生还留下一本《护城纪实》,讲述他当年如何奋力与官员搏斗,甚至被江南古镇的领导非常不客气的请走的故事。阅毕当然对老先生很佩服,也对中国社会用建设来破坏城市遗产的现实极为愤恨。记得百年校庆,系里老师举办座谈会,每个老师都上去讲半个小时,其他人都可以提问,所以就见到了老师之间互相质疑的罕见场景。本来倒也没啥,只是让我们这群学生看一场热闹而已。结果,那天研究遗产保护的ZS老师受到规划系老师的群体围攻。有老师质疑校园里的和平楼那么破烂,为何不能拆。。。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总说要保护城市遗产,从未想过为什么,以及为什么城市遗产会面临如此困境。当时ZS老师答复说,和平楼是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总觉得没说出本质的东西,令人疑惑。
陈丹青的高明在于揭示了我们所未能理解的原因,因为文化的贫穷呀。五四运动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对现代性的盲目崇拜和对革命的狂热,这种后果即使在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连规划师都不能幸免。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的进步,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五四运动时期,认为对历史进行革命就意味着一种进步,果真如此吗?现代的一定是好的吗?虽然现在我们在经济上不再贫穷,但是文化的贫穷使我们无视作为集体记忆和文化载体的城市遗产的存在,打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旗号,帮助人民一点点解构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直到某一天,我们惊讶的发现,我们都住在现代主义的理想城市中,过着所谓的现代生活方式,却迷失在一座座相似的城市中,找不到属于我们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不要说权力空间没有文化,都是乡巴佬,其实“规划师的心理景观处于文化分裂状态,规划思维失去历史线索,无视历史线索”。至少我是从这本书里才彻底明白自己的问题,不知其他人如何想。
昨日听LDY老师在同济中庭开讲“人类学视角的建筑基地解读”,他说纵使一块“空白”的基地也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那是自然史、城市史与建筑史的交织。固然佩服老师的设计境界,除了建筑史与城市史,竟然还能兼顾自然史对基地的影响。可是,若是城市规划师能够为基地留下一些隐藏着城市史和建筑史的有趣线索的一点点城市遗产,留待聪明的建筑师去发挥他们的创意,岂不妙哉?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44: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