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名字产生印象,是在大一的结构素描课上。任课的蒋老师拥有艺术学博士学位,风度翩翩,潇洒儒雅。尽管跟专业及课堂的内容基本无关,但老师课间时常有意无意地提及不少大师的名字,所谓的抽象主义、印象主义之类的词汇也从那时起开始印入脑海。不过之后对大师的了解也一直是一知半解,知道几个名词,能忽悠几句而已。一直到读了大师一个多世纪前的著作—《康定斯基论点线面》,才算对所谓的抽象主义些深入的了解。
康大师1866年生于莫斯科,1944年卒于法国。大师从小对音乐和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师最初的专业居然是法律和政治经济学,还有法学博士学位头衔。在30岁那年,大师放弃了在莫斯科的法学教授职位,移居德国开始其追求其艺术生涯。放弃前半生所学,半路出家,却成为了影响后世的抽象主义艺术开山鼻祖,令人钦佩。康老如果活在当下,也绝对是个敢想敢做的潮人偶像。不过当仔细看过关于大师的这本抽象主义的理论著作之后,却也发现一些必然的缘由——法学博士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大师系统的解构感性艺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在大师的论述中,也能看到许多将绘画与音乐进行类比的论述,生动而形象。所以说一个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是相辅相成的,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往往有助于对某些领域的深入研究。
康氏认为艺术,尤其是绘画,是最接近精神灵魂本质的东西。康氏的抽象主义理论力求剥去写实主义绘画的物质表象,探索绘画对人类心灵产生激励的深层规律。也就是说,绘画的内容并非引起美感的本质,而绘画元素本身的属性,元素间的构图,色彩关系才是引起人类精神对美的共鸣的根本方式。这就好比音乐,只有对音符本身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够利用他们组合出动人的旋律。这种对绘画高度的符号化,秩序化反应了康氏本身强烈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他认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并非泾渭分明。绘画艺术从本质上是有序可循,有法可依的,并非完全的虚无缥缈不可琢磨。康氏通过他的绘画和论著,证明了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向人们开启了认识艺术的另一个全新视角。
“形态越抽象,它的感染力就越清晰而直接”,听起来有点形而上,但深究下去,形式和内容确实是不可分的二元整体。只不过对于写实主义绘画,内容大于形式,而抽象主义绘画,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很多人看一些抽象主义作品时常常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总想知道作者画的是什么“东西”,但其实这并非重点,也不是作者希望传递的信息。抽象主义注重的并非这些表象的物质,而是符号化抽象元素对于人类心灵的触动。抽象主义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起美学认知的最纯粹共鸣,不同的人,由于其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会对这些共鸣产生不同的理解、联想,进而产生情绪的波动。这种底层的共鸣以及继而引发的无限可能,才是抽象主义令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抽象主义并不“小众”,而是适合所有人来欣赏。
回到书上,康氏认为点、线、面等绘画元素的几何形态是具有其基本的美学含义的,既所谓的"内在声音"(Inner Sound)。他对每一种元素都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在而言,是元素的形态;内在而言,元素不是形态的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这点比较认同。大师举了很多例子来阐述不同的元素形式,颜色,角度,能够带给人的感受。说实话,这样的论述明显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因为事实上,这些元素形式所传递的信息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成立的规律,并非绝对。比如康氏认为锐角是暖色的(黄、橙),钝角是冷色的(蓝色),但我却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我承认两种角度在力量上会给人不一样的共鸣,但锐利的东西既可以是热烈温暖的,同样也可以是冷酷的。
全书对我最有共鸣的,还是对于线条的论述。康氏认为线条是最简洁但信息量最丰富的形式。从经济学角度讲,线条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收益。长度、粗细、曲率、角度能够包含丰富的信息。线条的灵魂在于其张力。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学习车身设计的时候,老师总是强调从造型基本特征线入手,不厌其烦的调正角度,转折点,弧度。尽管这些调整带有很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但是究其本质,还是能够从康氏的论述中找到许多规律性的原则。我猜测这种对于线条形式美学近乎病态的理性解构,也是德国包豪斯设计的精髓之一。具体到德国的汽车设计,这种特征也十分明显。奥迪、大众等汽车的线条总是那么简洁精炼,却又经典耐看。每一跟线条无论从三维空间的任何角度看去,都是饱满富有张力的,线条之间的比例、起始、穿插、转折,也是充满理性的,并且与工程功能完美结合。比如说腰线的曲率的最大点总是处于或者稍稍之后于车辆的重心,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动感。 这种"Less is more"的简洁抽象原则恰恰是设计中最难把握的。中国的汽车造型设计师并不缺好的想法,缺少的是将最初的灵感一步步细化调整,整体协调地落实到整车上的功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国产车造型Graphic的设计蛮不错,但看上去却总有些说不上的不舒服,不协调的原因。当然,往往是美学造诣更深的人,这种体会会更深些。
康氏百年前的思考,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但康氏对于抽象主义的论述还只是很基础的阶段,很多观点不够客观,也难以量化实证。我觉得,对美学认知规律的证实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何况证伪?再往下深究就有点过于病态和哲学化了,非我所专也非我所能。因此也就望望大师,高山仰止吧。
P.S. 此版中文翻译似乎不是很到位,若能看英文原版对照更好。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42: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988.html
上一篇
白豆《在风中飘荡》
下一篇
水乳大地《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