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接触《contact》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41:05
  • 94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反正豆瓣上看过的人不过聊聊三千人(要知道大多数近期热门点的电影最少都是上三万的),而中文译本的书籍更是少的可怜的40人。当然IMDB上电影还是有六万多人看过的(综合评分7.3),不过毕竟和中国无关。

我第一次接触《contact》是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看的电影,当时真的是被震撼了,当最后女主人公说出对于是否有外星人这一看法时,尽管她亲身发现并参与了接触外星人的活动,她仍然给出了那个诗一样的答案

"the universe is a pretty big placeit's bigger than anythingif just us it's a way of waste space"

当然英文版是上了大学才看得到的。上大学以前根本不知道卡尔萨根是谁。当年看电影的震撼也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故事情节本身。

上个学期才算看到真正的原版电影和原版书籍。虽然英文版的原著最后因为专业词汇过多而没有看完,不过也算大致理解了主要精神内涵吧。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电影最后在漫天的星辰背景下打出了字幕“for Carl”才会把我感动的泪留满面吧。因为电影在1997年上映,而卡尔萨根已经在1996年死于骨癌。对于整个科学界,对于这个世界,能拥有卡尔萨根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以至于这个学期花狠心买下了这本中国唯一一本官方译版,卖到了48块钱,比我当时在图书馆借到的原版书(3.98美元)还有贵,中国正版图书市场不景气还能怪谁呢?虽然那个翻译让我诅咒了无数次,人名译的一塌糊涂,还经常出现一些连我这个没过六级的人都能轻易看出来的语法错误,但是在忍受习惯了这些之后,还是比较轻松的在五一假期两天之内读完了全书。

对比原著和电影,还是各有千秋的,不像是《2001太空漫游》那样书和电影同时进行,《contact》的电影在基本保持了书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的同时省略了很多故事,加快了情节的进行,必须承认的是,书中的故事性有点乱,读着不是很流畅。

总的来说电影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内容,但茱蒂的表演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菲尔内特饰演的瞎博士是完全原创的人物,不过也是电影中最成功的改编人物(菲尔内特以此片出名,不过大多中国观众也许更熟悉的是他在《越狱》里面饰演的Mahone)。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很多情节都裁掉了,好多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也消失了,不过还是体现了原著最想要表现的————contact表面上是和外星人的沟通,并最终和他们进行了接触,但这是一种暗喻,实际上contact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接触;科学与宗教的沟通,交流,接触;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内心的一次交流,沟通。这也是全书的主题。

原书中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广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成为上世纪40——80年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所讨论的问题——包括女权问题,包括人种问题,包括***腐败问题,包括宗教冲突问题,当然了,包含最多的仍然是科学问题。如果不去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是很难准确的了解这本充满了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情节不是太连贯,内容过于庞杂的书真正的意义在哪里的。

对于一部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总是不可避免的涉及科学,宗教,哲学的问题。这本书完全是这方面的代表。与其他科幻不同的是,这本小说居然包含了世界三大主要教派的宗教意义,还对于各个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对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使人不得不对这位专业天文学家表示赞叹。

这本《contact》也如萨根的代表作《宇宙》一样,表达了人类在无限大的宇宙面前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同时也赞美了人类的在艺术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类天真的梦想。前者否定了人类不管在科学方面还是宗教方面的自傲,后者则提出了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contact实际上就是讲述了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我越是思考,越是觉得神秘,也越是觉得崇敬,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规范,它们提醒我自己,上帝即在天空中,也在我的心里。

当我们抬头看向夜空的时候

古人看到了漫天的繁星

对自然,对上帝产生了本能敬畏

希腊人幻想出了猎户星座,中国幻想出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们看到的是在满城的霓虹灯和严重的大气污染下

浑浊,肮脏,刺鼻的大气

以及那轮不是很明亮的月亮

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不过,我想更现实的问题应该是

你多久没有抬头看过夜空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