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青年会: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41:00
  • 87

在北京号称“银街”的东单北大街3号,路边高耸着一座大楼,我曾无数次地路过那里。看见大楼门口竖立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基督教青年会”几个字,我常感到好奇:不知道这个组织是干什么的,猜想,它可能是青年基督徒的联谊性组织吧。近日看了赵晓阳女士所写的《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一书,让我得知“基督教青年会”原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分支机构“中国青年会”则是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

美国汉学家孟德卫着《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新星出版社2007版)认为,在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前很久,中西方就开始了“伟大的”相遇。其所以被称为“伟大”,首先在于“这是两个同样伟大的文化之间的相遇。”该书说:“把中国文化推广到欧洲的最初动力源自基督教传教士。”实际上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中国的最初动力也是源自基督教传教士,因为教会追求的是“将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世界最远的角落”。传教士在中国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中西文化交往的正式揭幕始自明末西方的耶稣会士来华。但当时双方的接触面仅限于人数很少的上层社会,最后只是少数传教士以客卿的身份进入宫廷。至于中西方全方位的接触和碰撞,则是在***战争以后,而文化方面较深层的交流,还要到19世纪的末叶。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恰是在这股潮流中应运而生的。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885年,是一个有123年历史的社会和宗教团体。看了本书,让人发现其活动和性质与大多数以个人身份来华的传教士有所不同。首先,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的一部分,与海外的文化和经济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其次,它在中国是全国性组织,在中央机构之下的众多分支机构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当然会比个体传教士作用更大。第三,与其他传教士以“他者”、外来者身份来华不同,基督教青年会致力于“本土化”建设,在基层以中国人和华裔成员为主,在高层中外专职人员密切合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广。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基督教青年会不仅为传教,而是以服务于社会和改造社会为主要目标。它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中国学界对外国来华宗教人士的研究偏重于个人传教士,而对基督教青年会较少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自然很薄弱。外国人、尤其美国人偏重青年会的总体状况,却不甚注重中国青年会,因而使人们对这个相当重要的组织知之甚少。

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几种倾向。建国前对于外国来华人士的作用一般能较为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但也不乏溢美之辞。之后学术研究奉行政治挂帅的原则,在这一领域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为主线,政治批判有余,而学术研究颇显不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颂扬西方传教士的贡献,似乎唯有这些传教士才是这一时期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代表人物,对青年会的研究当然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书中介绍说:“1949年以前对青年会的研究,多以介绍和赞美青年会的工作为主,相对简略,不属于严格意义的研究论着。1949年后大陆学者的研究无论篇幅长短,都是从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早期突出强调青年会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稍后则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涉及中西文化的沟通、对当地城市发展的贡献等问题。海外学者则运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方法,侧重青年会在基督教社会福音神学的指导下,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改革,更为重视外籍干事的作用,时间上几乎都以抗日战争为研究重点。”

本书则是全面研究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首部专着。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力图全面描述、分析青年会历史以及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该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13章。上编主要介绍机构和人,从历史的角度,叙述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组织如何创建和发展,它如何发展到中国;在基督教世界传教运动环境中建立的中国青年会以及它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方式,青年会在全国各地的情况,最后介绍青年会的一些着名中外代表人物。下编集中介绍青年会的活动。在美国新神学思想影响下,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从“社会服务”发展为“社会改造”,开展了影响全国的多种运动。

基督教青年会最早诞生于英国。1844年,英国伦敦的一名布店学徒乔治•威廉邀请12位青年店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随后青年会迅速发展,扩展至欧洲各国、美洲乃至全世界。1855年8月,巴黎召开“工业博览会”之时,欧美各国青年会在巴黎召开第一次世界性的青年会会议,成立“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1878年在瑞士日内瓦设立总部,并存在至今。到1904年,青年会在全世界已有1092个机构,其中美国、加拿大721个,占总数的66%,中国和韩国有37个,占总数的3.39%。青年会会员数为61415,其中北美47000人,占世界会员总数的76.53%。中国和韩国人数1022人,占总人数的1.66%。仅仅60年间,青年会从一个12人的小团体发展为6万余人的庞大机构,从欧洲走向世界,这一奇迹不能不让人惊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全世界的12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14000个地方青年会,会员逾4500万,专职干事30000多人。

基督教青年会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当与它的开放性、普世精神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密不可分。1885年8月22日,青年会大会通过了由美国纽约青年会提交的“巴黎本旨”,确定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宗教性的服务团体。“基督教青年会之旨趣,在联合同道青年,即凡愿按照圣经,奉耶稣基督为上帝与救主,心信躬行为其门徒,更愿协力推广天国于青年之间者。”1973年7月,青年会世界协会第六届大会在乌干达首都康帕拉举行,再次确认“巴黎本旨”,并通过附加的“康帕拉原则”:“巴黎本旨是表达基督为一联合各宗派的世界性团契运动中心,一致采取开明的会员政策,以广纳不同的信仰、年龄、性别及社会背景人士。”青年会“应致力于:1、追求人类的平等和公正,2、追求并维护以博爱和理解为特征的人类关系;3、追求和维护青年会之间和社会及其组织、机构内部诚实、深刻和创新的环境;4、建立和维护展现基督体验及深度的领导和活动方式;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998年7月在德国召开的青年会世界协会第14届大会对青年会作如下定义:“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基督教性质的、普世的志愿活动,它面向所有人,又尤为重视青年的真正参与。它致力于达成基督教中的理想境界——用爱、和平与和谐建立公正的、万物美满生活的人类社会。”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分为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两大部分,学校青年会由美国传教士施美志于1885年以及毕海澜于1886年先后建立。1895年12月,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正式成立。1896年11月,青年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开启了中国青年会有全国组织和全国大会之先河。到1901年,全国已有学校青年会40处,城市青年会3处(天津、上海、香港)。1906年,青年会派人在日本的东京成立留日学生青年会,1909年和1910年先后建立留美、留英学生青年会。随后,全国许多地区都建立了青年会。据统计,城市青年会共有33个,学校青年会152 个,留学生青年会4个,华侨、外侨青年会为7个。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在中外杰出人士共同努力下成长和发展的,该书介绍其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让人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深入认识青年会的作用。

1895年美国传教士来会理受北美协会和学生志愿海外运动派遣来到中国,成为中国青年会第一名外籍专职干事。他曾将当时人们称为“筐球”的篮球引入中国,介绍给天津青年会的成员。这时距篮球发明才仅仅4年。青年会第一任华人总干事王正廷曾是同盟会成员,并于1906年在东京建立留日学生青年会。他在任职青年会总干事(1915—1916)一年后离开青年会,历任外交部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此后他一直与青年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为青年会开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近代体育事业尽力。1920年,以青年会为主体的远东体育协会第一次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时任中国大学校长的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4年,他参与发起组建以青年会为基本主体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48年,王正廷以总领队的身份参加第14届奥运会。余日章从1917年起任青年会全国总干事长达20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也是20世纪基督教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余日章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在黎元洪***短期任职;帮助孙中山撰写英文《实业计划》,1921年作为国民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1922年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余日章连任三任会长达10多年,领导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基督教会。人们对他的赞誉是:“他是先知、爱国者、和平主义者。”

在着名中国干事中,范皕诲创办《青年进步》这一青年会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杂志,晏阳初创办平民教育事业;吴耀宗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并参加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陈立廷曾任中国反内战联盟执行委员;阎宝航领导东北抗日、促进张学良逼蒋抗日;刘湛恩因领导上海教育界抗日活动而惨遭日伪特务杀害,以身殉国;沈体兰与马寅初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市教育界人权保障会”,反对内战、反对逮捕进步学生;刘良模推广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军队和民众中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把《义勇军进行曲》译成英文。……

着名外国基督教人士也有着骄人的成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德是美国和世界近代基督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中国青年学生中有广泛影响,而且与当时中国***的政要有较密切的联系,曾受到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孔祥熙等人的接见;他在中国的活动也受到美国***的支持。穆德历任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主席、世界基督教宣教协会会长和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主席,格林在任天津青年会总干事期间积极开展天津地区的体育事业(他本人曾是全美足球明星)。1909年,他与中国人张佩芝等发起成立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任第一任总干事,创办中国首家财政商业学校——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办校26年,毕业生千余人,培养了北京地区最早的现代商业人才。着名布道家艾迪是青年会亚洲部干事,曾9次来华,在中国青年会的安排下去全国各地布道演讲。他结合社会现实宣传人类的基本信念,就人类幸福、社会正义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和知识界影响很大。青年会干事吴耀宗、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宝荪等人就是受他的影响信奉基督教的。裴德士1914年任北京青年会干事,1916年至1941年,以及1945年后任在北京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校长。该校是着名的以外国人为主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的专门学校,学生多为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军官和商人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曾任北京青年会干事的艾德敷长期以义赈救灾为业,并因此而知名。他于1942年—1949年任“美国援华联合会”副会长和主任,管理美国部分援华资金。1947年—1949年任中国***社会事业部社会福利国际合作司顾问。1947年他以校董的身份管理燕京大学校务。北京青年会干事步济时在京开展社会慈善性事业,开办贫民夜校,组建“北京社会实进会”,隶属于青年会学生部。创办《生命月刊》,后与《真理》合刊为《真理与生命》,成为基督教三大权威刊物之一。步济时还是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他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来中国后,在燕京大学家讲授社会学,把国外的社会学引入中国。1922年受美国普林斯顿—北京基金会委托,在燕京大学倡议成立社会学系,步济时任系主任。他首次将社会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带到了中国。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任南京青年会总干事的费吴生(因出生于苏州,故名吴生)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副主任,为救助难民做出了贡献。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时,费吴生作为检查组证人之一出庭作证。1995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拍摄历史文献片《南京大屠杀秘密档案》,其中有些珍贵镜头就是由费吴生的孙女塔尼亚•坤顿女士提供的,包括费吴生日记原件和他拍摄的日军屠杀的纪录片。抗日战争后期,费吴生协助中国***开展工合运动,在西北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解决战时的经济困难。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本着基督教精神,面向社会、服务于人的基督教社会团体,主张“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百余年来,青年会激发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青年会以“德、智、体、群”为宗旨,以“社会服务”相号召,进行各种活动,培养青年,为社会服务。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会积极投入抗日活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世纪初起,青年会开展广泛的社会改造运动——

公民教育运动:此项运动“是让国民认识到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身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作为国家成员应有的权利和责任,承担起自己作为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宗旨是养成公民观念及公民生活必要知识,提倡爱国心”,提倡“人格救国”。在青年会公民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设立了公民研究社、公民教育训练所、公民宣讲队,举办公民展览会、评选模范公民等,编印公民教育研究书籍和宣传品。

平民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会战时军人服务工作。战争结束后,曾参与这项工作的晏阳初、傅若愚从美国归国,将平民教育运动发展到中国。1920年青年会在智育部下设“平民教育科”,晏阳初和傅若愚任正、副主任。从1920年到1935年,全国各地青年会所教授过的平民学生人数当在25万左右。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知名人士陶行知、黄炎培、胡适、朱经农,乃至班禅喇嘛都热情关注和支持平民教育运动。

体育运动:青年会是中国新体育的向导。从各学校的体育班,发展到校际比赛会、各省和全国运动会,直至国际的运动会,都由青年会首先倡导。1912年青年会设立体育部,是为中国最早的专门体育机构。它在以下方面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培养体育人才,引进体育项目(以篮球和排球为中心);介绍近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教育;举办运动会和组建体育机构,使中国近代体育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推动社会体育活动。

此外,青年会还开展公民卫生运动、战时学生救济、军人服务、劳工社会福利等活动,创建近代基督教史上唯一一个中国人自办的出版机构。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创造了一个以青年为主体和主题的运动。”

书中引用美国学者费正清的话说:“从第一任干事来会理1885年到中国直到1949年,青年会一直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动力。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找不到同样的例子。”

1949年以后,青年会不同程度地停止了活动,到“文革”期间,则完全停止活动。1980年以后,青年会恢复工作,同时恢复了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鲜为人知的感人历史,还启发人们去思考一些书外的问题,包括基督教的本质和作用。正是基督教的普世精神推动了这个全球性组织的发展,催生了各种现代化事业的诞生。

美国人阿尔文•施密特着《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这本书为我们展现出基督教对于文明的影响,其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最普遍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的尊重。基督教关爱生命,给人的生命赋予神圣性,反对杀婴、弃婴的陋习,反对堕胎,反对角斗士表演以及人体献祭,还反对自杀。基督教提高了性道德观,反对性***(这在一开始主要是针对古罗马人的道德败坏行为)、反对同性恋等。基督教主张婚姻神圣,赋予婚姻尊严,提倡保护婚姻的隐私权。“基督教对婚姻中性隐私的关切从根本上带来了隐私权的制度化。”基督教取消一夫多妻制,主张妇女婚姻自由,使妇女获得自由与尊严,寡妇受到保护。制止残害女性身体的陋习;基督教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创立孤儿院、养老院制度,建立收容所、盲人之家,形成自愿性慈善及救助组织,并由此提高社会道德,促进了《童工法》的制定,以保护儿童。基督教倡导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创立医院制度和精神病院。

基督教对西方政治文明进程也有重要影响。它主张给每个人以自由和公正,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英国中世纪的《大***》、美国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精神密不可分。

青年会尽管发源于欧洲,但是它在美国发展得最为普遍和迅速,因而北美青年会的力量最为强大,在世界上占压倒优势。中国青年会是在北美协会的宗教思想和经济支援下创建和成长起来的。所以,要了解青年会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认识美国人和美国社会,从中找到青年会在美国蓬勃发展的原因。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公共意识,即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他们深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社会的普遍繁荣对他们本身的幸福也有极大影响。据说,有一半的美国人从事过志愿者的工作。美国人将从事公益事业视为人生重要的构成部分。当然,这多少是受到宗教文化所强调的奉献精神的影响。

美国青年会的力量强大以及它对世界的广泛影响还与它的结社自由有关。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人不论年龄多大,不论处于什么地位,不论志趣是什么,无不时时在组织社团。”“既有规模庞大的团体,也有规模甚小的团体。为了举行庆典、创办神学院、开设旅店、建立教堂、销售图书、向边远地区派遣教士,美国人都要组织一个团体。他们也用这种办法设立医院、监狱和学校。在想传播某一真理或以示范的办法感化人的时候,他们也要组织一个团体。在法国,凡是创办新的事业,都由***出面;在英国,则由当地的权贵带头;在美国,你会看到人们一定组织社团。”美国人对结社的偏好出于人们独立和自治的传统。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美国的居民从小就知道必须依靠自己去克服生活的苦难。他们对社会的主管当局投以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向它求援。”他还说:“必须使社会的活动不由***包办”,***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去管理一切社会事务,“人们的愿望一定会通过私人组织的强大集体的自由活动得到满足。”(《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正是这种结社自由和自治传统促进了美国青年会组织的广泛发展。

黄敏兰/文

本文原载于《博览群书》2009年第3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