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九八四《如何相信记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9:37
  • 72

从未有过这样的阅读经验,铅笔在书页上快速画着,目力之所及,皆是让自己心惊肉跳的句子,只想一股脑快快勾画,快快读下去,明明心中压抑万分,偏偏不忍释卷,直到——

“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我甚至气愤了,把书甩到桌子上,想到图书馆外站一会儿,昏暗的光下全是憋闷。

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不会用什么自己的议论来评价它,我只会忠实地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恰好晓康在读《洗澡》。她一脸被我拐骗的样子说:“我受不了了,一个破研究院里的人一天到晚不干正经事,净是互相找茬。”突然觉得这两本书相映成趣。一部是中国式的、日常化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部则是极端的、天马行空的、体验式的狂想之作。孰优孰劣不可比较。但于我,若没有曾经接触的一系列中国作家关于文革的书,定不会对《一九八四》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正是《一九八四》的奇妙之处,作为一部预言小说,其价值和正确性是在未来一点点被证实、被认可的。病痛中死去的奥威尔若有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谶语一一在世间兑现,不知是喜悦还是悲伤?

读这本书,我经历了三次阅读高潮。

一是温斯顿在真理部工作,讲他怎样依据上面的指示篡改历史,以保证“老大哥”的论断永远正确。读到这里我简直要倒吸凉气了。否定历史、垄断历史、否定人的记忆和意识,最后让臣民被驯化得只能够安安稳稳生活在党为之编织的巨大美梦中。而那些被“化为乌有”的人们呢?真理部的人可以随意否定一个人的存在,也可以为了某些需要造出一个人来。天呐,英社不尽控制现世,还对已故的生灵不择手段,肆意荼毒。

二是“新话”。英社统治后,大力减少词汇、规范语言,删除、简化词语。这一步的目的,是缩小人们的思想范围,最后达到用英社的思想方式思考。有意味的是奥威尔特意附录“新话的原则”,读罢会顿时觉得英语简单了,神经大条了,美感全无了。细察它的构造方式,就是训练人们思考时非黑即白,善憎分明,甚至对程度度量简单、走向极端。可以想象操着“新话”的英国人,不经过大脑就能说出“正确的可怕”的话来。很遗憾,我的生活中似乎还有这种话语的痕迹。

三是温斯顿终于因为思想罪被捕,被奥勃良折磨的过程。我读得心都要绞痛了,不停地想:“温斯顿,你要挺住,你是异端啊!他们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还有独立的意识!”是的,我感觉得到他的绝望、崩溃与歇斯底里,他反驳奥勃良的每句话都是我想说的,都是我自认为正确的论断。可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真理,在奥勃良轻而易举的攻势前,被撕碎,被摧毁,纷纷落下,丝毫不剩。

真理越辩越明,纵然是诡辩。书中温斯顿一直想证明历史依存于记忆,记忆存在于意识,而意识不会被改变。可这看似终极的真理,仍能被英社利用——“权利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在粘合起来。”当历史可以乱改,当思想可以整齐划一,当人的“双重思想”终于合二为一,当所有人生活在谎言中而毫不自知并时常为党的为大决策欣喜若狂……我凭什么还要相信记忆?!

曾经听道长讲座聊到犬儒主义,他调侃说“你当然可以认为历史上并无***,因为你没有见过他。”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思想,还觉得很可笑。可读罢《一九八四》再想,竟有些后怕了。历史,到底依存于什么?谁知道教科书上写的是真话还是妄言?是事实的全貌还是部分的真实?由此看开去,简直可以怀疑一切了,甚至觉得自己是另一个楚门。

有意思的是,这问题只有置身于英社这种极端无信任的环境中才会深入思考。而身处现实社会的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地信任记忆,信任自己思想的自由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