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1~7册)。
先说明一点,之所以给第七册打了4星,是因为觉得收笔有些仓促。按我的看法,崇祯自尽后,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李自成与清军战于“一片石”,败走;南京备用政权继续抗清,史可法坚守扬州,及南明小朝廷……都应算作明朝余绪。但明月兄戛然收笔,读者意犹未尽,似有不妥。因此打4星,得罪明矾处,还望大家海涵!
言归正传。
当年明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破除唯物史观的迷信。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朝》)能卖得这么火?
因为好看。
为什么好看?
因为不枯燥。
为什么不枯燥?
因为没有通篇阶级斗争说教。
当年明月说,历史应该很好看。
我说,历史本来就很好看,是我们之前写得太难看。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了支配性的(dominant)意识形态。从事各种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被要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史学也不例外。
引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后,历史的叙事风格有两大转变。
一是,将传统史学一概斥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极力赞颂广大人民群众,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人,一个叫做统治者,一个叫做被统治者,统治者都是昏庸、残暴、***、荒淫、反动的;人民群众则是智慧、高尚、自律、进步、革命的。
二是,强调万事都有必然性,否定历史的偶然性。明朝灭亡了,因为明朝统治者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李自成为什么成功呢?因为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为什么李自成又败给了清兵呢?因为他有历史局限性嘛!一句话,按照代表先进性的程度排名,李自成大于明朝,而清朝又大于李自成。其他朝代更替,与此类似。
于是我们的历史,就被改写成阶级斗争史。两国征战,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军与***军战斗,是“阶级矛盾激化”。父子之间吵个架,是封建礼教与冲破封建礼教的斗争;夫妻之间拌个嘴,是因为两人的出身不同导致的觉悟不同……阶级斗争成了万能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矛盾。
于是我们的历史,除了地主就是农民。皇帝是“地主的总头子”,各级官僚,是“官僚地主的代表”,知识分子,是“地主的代言人”,军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刽子手”,剩下的,就是被压迫的无辜农民了。
造反成功了,史学家们跳出来说,你看看,我早就说过,你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以你成功是必然的;失败了,史学家们马上又改口,虽然你很先进,但是,你还不够先进,因为你有历史局限性,所以你失败是必然的。
于是我们的历史,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故事。
单调,是因为人物少,只有两个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乏味,是因为一切早都定好了,兴衰成败早已注定,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历史不该是这样的。
因为,历史本来就不是这样的。
应当说,马克思的史学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都是很有解释力的理论工具(这一点明月兄也提到了),但到处套用,就难免让人抵触。
《明朝》的学术价值,我认为至少有二,
一是不单调,还历史本来面目,人物众多,且鲜活而不呆板,比历史课本上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好得多,没有乱用阶级分析法;
二是不乏味,没有做出一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模样,告诉你这也必然那也必然,没有乱用历史决定论。
至于非学术价值,我就不多说了,读者自有评判。
作为结尾,我推荐大家读两本书,一是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二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这两本书有助于进一步破除唯物史观的迷信。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39:0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