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红楼梦《红楼梦》中的韵文(一)红楼梦韵文的艺术水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8:11
  • 74

对《红楼梦》中韵文的艺术水准,存在两种误解。一是夸得似古典诗词巅峰之作,一是斥之为浅白庸俗。这都有失客观。前者恐怕对古典诗词的了解不足,后者则没有考虑到在小说中运用诗词的特殊情况。

判断《红楼梦》中诗词的价值,也应依据前面所说的两个标准。

一谈起古典诗歌,一般人印象总是停留在“唐诗宋词元曲”上,其实无论从创作者的数量还是好的作品质量来看,清代都堪称古典诗词的又一座高峰。清代去今不远,刻诗风气又盛,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恒河沙数。清诗有一种“集大成”的味道,试图对前代作品风格来一个全面的总结和超越;清代朴学兴盛,很多诗人都兼有学者身份。这使得清诗整体来讲比较厚重雅驯。词到清代也出现全面的复兴。同时,明清时期,民歌时调非常流行,戏曲创作与演出也十分繁荣,《红楼梦》显然受到了影响。总的来说,《红楼梦》的诗词,单单抽取出来,在清代只能算是一般;其轻灵的风格,也显得路子比较“野”。

但是,与其余旧小说相比,《红楼梦》里的韵文,水准最高,风格也最雅致。先将“四大名著”的其余三本,加上《金瓶梅》,将回目列出来作一对比,立即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回目雅饬,变化丰富。诗情画意如“琉璃世界红梅白雪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极好覆盖了此回书故事与意境。工整精巧如“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此回书重点在描写宝玉的泛爱也就是“意淫”,回目以“白玉钏”对“黄金莺”,既是丫鬟名,又以物名、色彩相对。“莲叶羹”“梅花络”既是物名,又以“莲叶”对“梅花”植物相对。对仗乃是诗词的基本功夫,从回目就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素养和用心。

《红楼梦》中韵文数量虽多(可参见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但罕有滥用,与小说本体可谓水***融。“偷懒”的行为,基本绝迹。把整本书韵文较集中的地方大致列出,观察韵文穿插的意图作用,甚至可以看到作者的进步。

红楼梦的写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五回乃是全书总纲,成型应该比较早。第3回宝黛初会,借黛玉进贾府介绍全书重要人物。宝玉、黛玉、熙凤出场时,作者各用了三段骈文来介绍(宝玉另加了两首词)。这是旧小说的惯技。

不过,这三个人是雪芹最着力的主角,故借此示隆重;第二,这些描写脱离了一般旧小说专注于外形的俗滥套子,而着力刻画人物性格与精神气质。比如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宝玉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结合白话部份的描写,帮助读者对他们迅速留下鲜明印象。第五回警幻仙姑的出场,也有一段赋体,文字有模仿《神女》《洛神》的迹象,本身并没什么特色,用词极为华丽,大有炫才的意思,不过警幻仙姑算得宝玉的“神仙教母”,为了突出她的神秘高贵,这样的描写也无可厚非,其雅俗也与其余旧小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从第五回以后,人物出场时这类“名片式”韵文消失了,而换作了一种巧妙的分层渲染、侧面描摹。比如宝钗之美,只用了一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后文不时借旁人观感,强调宝钗美貌,又用宝玉的眼睛对她作了几番观察,再借花签诗暗示她“艳冠群芳”。待到宝琴出场,更无一字正面着墨,只借宝玉和湘云的赞叹——宝钗已经是如此之美,比宝钗还美的,却又是何等神仙人物?那就留给读者自己想象吧。晴雯是丫鬟中最出色的一个,但她的长相直到抄捡大观园才借王夫人之口道出。“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只这么几个字,读者就能与前面“撕扇”“补裘”等文字里感受到的她的妩媚联系在一起,又知道了晴雯容貌似黛玉,王夫人深恶她的长相,也透露出了潜意识里对黛玉的不喜。这些一等一的白描,已经舍弃了旧小说滥用韵文的习气,显示出了技巧的进步。

第5回十二钗判词、十二曲,为的是给全书的悲剧定下基调,也为主要人物作谶;第17回试才题对额,以诗为试金石,考验了“极恶读书”的宝玉和“最喜读书”的贾政和手下清客的成色;18回元春省亲,既是对宫廷应制的仿写,也让贾府姊妹比试了一回才学,还突出了宝玉黛玉的亲密关系;22回听曲文、制灯谜,牵涉着贾府诸人将来命运;27回《葬花吟》是对黛玉一生气质、性格、命运的倾力刻画,后文《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五美吟》有着相似作用;37、38回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乃是放开了笔墨写生活,是对清代盛极一时的文人结社吟咏风气的仿写,又借诗作大力表现大观园群芳的才华与个性,后文柳絮词,芦雪庵联诗、暖香坞灯谜、宝琴怀古诗、凹晶馆联句等继续进行补充。待到《姽婳词》《芙蓉女儿诔》与晴雯之死结合起来,又有《紫菱洲歌》提前哀悼了迎春的死亡,乃是前八十回最凄厉的哀音,暗示着丧乱的幕布即将迅速全面拉开……这些诗词曲赋匀称穿插于情节进展与人物刻画之中,各有各的作用,与《镜花缘》那种“为诗而诗”做法截然不同。固然不能赞同脂砚斋把这视为曹雪芹的“传诗之意”,但这些韵文确实作为《红楼梦》这部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不可缺少的部份而不朽。自红楼梦流传以来,多少痴情少女为《葬花吟》泣下沾襟,直到今天,红楼梦被改编为电视剧,“红楼十二曲”等经过现代作曲家演绎,已然深入人心。这些都可以充分证明它们的魅力。

八十回以后,续书韵文的水准直直跌入旧小说水平线以下。那种富于情感、让人赞叹惊喜的笔墨不见了,陈腔滥调又频频出现了,才气纵横的长诗则完全消失。高鹗本人也是一个诗家,单就他的诗集来看,水平并不算太差,但即使仅仅在韵文上,他的才力也难与曹雪芹分庭抗礼。在小说中运用韵文的能力,并不完全与作者的诗词素养等同,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一位小说家对他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把握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