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这一类的小说当中,唯一可以与本书匹敌的作品也许只有Emile Zola的L'Assommoir。我想George Orwell的这本书也是受到了Zola的自然主义流派的重大影响,它的诞生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大乘”观念之上,通过作者近似疯狂地科学考证,铸就而成的一部贫穷的圣经。Orwell在1984里说,自古以来的三个阶级当中,中产阶级总是抱有和富人对调的幻想,而穷人却终无翻身之日。在这本书里,他的解释更为透彻。他说,The problem is that intelligent cultivated people the very people who might be expected to have liberal opinions never do mix with the poor. For what do the majority of educated people know about poverty? ... so remote is even hunger from the educated man's experience.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俄国作家之所以在文坛享誉盛名,不正得益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更动荡,大众更贫困吗?而为何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多半也不幸成为了整个朝代唯一的明君,道理恐怕也在于此。
这本书所区别于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并未试图举起一支号角,为穷人叫惨喊冤,因之而带出一系列的阶级斗争论调。相反的,作者时刻保持着近乎第三者的旁观角度,从自己的角色扮演中超脱出来,用一种严谨的社会科学论调,在撰写这一篇大文章。他在旁观的同时,又通过细腻真切的笔法,让读者没有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丝的故作清高或者假模假式。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安妮宝贝的很多故事,不也是把自身投入到每一段感情中去随波而逐,叙事时又从中超脱?不同者在于安妮是要通过感情的铺陈和渲染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而Orwell则是要通过对于切身经历的描写来以理服人。
于是在讲述完毕巴黎部分(as a Plongeur)的故事之后,他首先揭露了上述引用的这一个文人固疾,并坦陈巴黎餐饮业当中的诟病。然后在结束了英国部分(as a Tramp)之后 试图为***找到解决流民问题的药方。他虽然自谦于不能像Zola那样将事情罗列清晰,却从这两种角色扮演中,为上点明治世的药方,为中呼吁行文的良知,为下找寻生存的希望。
自然,本书的结构乏善可陈,框架鲜明的同时,也缺乏深层次的细节上的挖掘。即便是经常濒临身无分文的境地,作者却又有闲情逸致来跟穷鬼朋友分享最后的晚餐;即便是混迹于流民之中,他也总是偏好于流民中的衣冠得体、志向未灭之辈;而每每站立于破产的悬崖当口,他又总得到各路神仙前来解困。未免没有刻意博取读者同情以及“深入群众”不够彻底的嫌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37:2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