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个人的电影《英雄不易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7:08
  • 67

《一个人的电影》,收录2006至2007年间十四位导演的电影生涯口述,基本涵盖了当今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导演,当然,没有陈凯歌和冯小刚——他们自个儿酝酿着现在著书立作。

第一篇是商羊的对话张艺谋,一贯的商小姐海派文艺情怀——《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紧接着就是商羊极其不待见的贾樟柯殿后,《贾樟柯 王樽:电影改变人生》,不知编辑是否有意为之,连篇名都透着张导的大气和贾导的朴实对比。也许编者无心,阅者有意,每每拿他们俩对比参照个不停,先不说第五代与后代导演的纠葛情仇,关于贾樟柯是否演变成下一个张艺谋的讨论已经成为电影爱好者圈子里一个必输的赌注。

商羊此文在实处的言语上把能用的溢美之词都用了,在虚里的字行间也塞满滔滔江水的崇敬。不过,剔除掉无限个人崇拜和阳奉阳违之外,依旧有很震撼人的地方——张艺谋说:“我的电影的问题,终究都是剧本的问题。”这么恭谦的说法反到让我看完之后很沉重。

张艺谋的电影基本可以使用两分法——《英雄》前《英雄》后,有巩俐没巩俐。就我个人而言,2000年以后就没有再主动看过他的片子,可能我作为晚生人,不受第五代启蒙,又间离于第六代发迹,总感觉自己对他们的观感都是继受于他人,之前并没有很好的去甄别。许多比我年长的朋友对张艺谋的“改变”牢骚满腹,也推诿于张伟平的潜移默化,或者电影大环境的改变等等。变化的有电影叙事时代,后期的大片儿古装上阵;有现实性,为了取悦海外观众而把具体事件做模糊化处理;也有意识性,从曾经的非主流地下意识几步跨为绝对主流。而这几样,丝毫不差的渐渐发生在贾樟柯身上。

个人认为张艺谋没有改变,由始至终他都只是个视觉系的导演,不能说这是从摄影转行做导演的通病,但在他身上尤为突出,绝对突出。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除了讨得领导称心如意以外,恐怕每个国人都在想,如果张导去把持春晚就好了……从一开始的《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到《英雄》《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红黄绿万变不离其宗。除了象征权力的红我们极少看见冷峻现实的黑,除了养育他的黄土,我们极少看见蓝天,张艺谋的过人之处在于处理画面而不是文字,捕捉颜色而不是风景,我们在所有的画面下看到的力量来自视觉冲击,这样的冲击削弱了对剧情的挑剔,现实的脱离。早期他用苏童、余华、毕飞宇、述平的本子,才达到一个高水准——真实性。而这些影片全部由巩俐出演,是她保证了张的电影不仅有妆还有脸,巩俐的速度和力量无需赘言的给张艺谋增添了真实性,是这些人成就了当时的张艺谋和中国电影。当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时,能够接触的这一批文学青年恰巧提供了素材,而极具天赋的他很好的把握了这些素材,如此而已。所以,张艺谋并没有脱离现实,因为他从没在现实里。

我并不相信张艺谋对电影的热爱,但我不怀疑他对画面和权力的热衷。如果非要生硬的做划分,第五代和谢晋导演这一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电影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张从文艺电影的汉军叛逃至商业电影的曹营,只怕他从未想要文艺。“文艺”这个标签跟着他太久了,我们也分不清,他也厘不楚。可以确认的是,电影不是他最重要的部分,为其他他可以放弃电影。所以,电影之于贾樟柯是人生,之于张艺谋是知己。

商业电影导演并不一定要承担社会使命,他们只需要承接市场使命,创造利润。在成熟运作的商业电影市场,商业与文艺很好区分,无非几“头”,拳头、枪头、枕头、无厘头,排列组合变幻莫测。但张艺谋好像太大牌了,不屑踏入商业电影的小溪流,在离开敦实的剧本基础之后,用强大的演员阵容堆砌出的是不似龙又非虎的“商业文艺体大片”,这才是大家最为不满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地方吧?好莱坞、宝莱坞、XX坞的卖座商业电影,无一敢悖离社会的主流共识:锄强扶弱、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反正老三篇,却年年有人爱,可中国特色的商业大片导演却一定要离经叛道,不弘扬正义美善,倒鼓吹权力神道。

我始终觉得张艺谋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们,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辈一样,有很可怕的现象——他们无一不受到权力的凌辱,但之后却疯狂的迷恋上权力。不管是在偏郊远乡的秋菊家,还是在气氛森严的颂莲家,执拗的巩俐都代表了年轻张艺谋的冲动,以前我们把这个误解为对权力的抗争,到了中年巩俐重新参演的《黄金甲》才忽然发现,原来他们的抗争是为了“得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虽说是取材自《雷雨》,但没有一丝真实和正常的感情,皇帝背地里下药,皇后背地里***,大王子背地里偷情,二王子背地里起兵,三王子背过身来要求权力,全都各怀鬼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权力委曲求全,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这才是他们最真切的眷恋。

张艺谋比陈凯歌在这一点上更胜一筹,他也经历过长期的地下时期,被禁映、被压制,没想到这样的经历不是打磨了他的脊梁,而是增强了他后期对庞大叙事的狂热,只能说还好他未官至文化部。这也许能解释后期他为什么完全不再与那些人合作,因为他太想得到权力的认可——这恐怕也是贾樟柯的软肋。

也许忠肝义胆的确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也应该忧心一下这样的大片熏陶下的新一代可以说没心没肺没肝没胆。用张自己的话说“士为知己者死重要的不是知己是谁,重要的是死。”这样文革武斗的传统发扬下去,还是讲究牺牲那一套,不是吹捧起要人为己牺牲的王权意识,就是营造出为主牺牲的奴性光辉。电影里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没有对我们看不见的遥远现实的呈现,没有对现实的思考,没有对我们不了解的陌生事物的注解,有的只是比暴力、色情更可怕的斗争和趋炎附势。

贾樟柯现在的路的确越走越趋同,虽说参与商业发行有裨无害,不过《刺青时代》的遥遥无期也让人长吁短叹,是他在妥协?还是在积蓄?也许所有人都对融入体制而不被同化不抱希望,但我还是乐等其成,毕竟英雄不易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