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经典都对其有所论述。中庸也不例外。在中庸里从第二十章后半部分开始一直到第二十六章集中的堆成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
其内容如下:
“第二十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在这几段论述的开头,进行了这样一个分类:作为天道的诚者和作为人道的诚之者。那么什么诚者,什么是诚之者呢?让我们分别来看看。
我们先看诚者。在第二十五章中对诚者有具体直接的解释:“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这是对诚与道的解释,诚就是自己形成自己,道就是自己引导自己。“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就是事物从发展之始到其最后的终结,如果没有诚的属性,就不会有物。
对于这一句话进一步的解释在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是诚产生时空产生的描述。在这一段里,分成三个过程,是:诚——时间(久)——空间(悠远〈长〉、博厚〈宽〉、高明〈高〉)。其中又有两个中间环节,一个是连接诚与时间的“不息”,一个是连接时间和空间的“征”。我们先来看不息,不息是不停止的意思。诚是自己形成自己,所以是自足的,无障碍的,是不停止的,不停止就会久远。由此,诚产生时间。征是不断积累,在时间中不断的积累就在空间的三个纬度上不断的聚集,因悠而远、因博而厚和因高而明。在这样的时空则成为了世界形成的物质基础:“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然后又具体地说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地与天相应性质是博厚与高明,而他们共同具有的性质则是悠久,“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就是这样,天地不显现,但是被章现了出来,不去变动性质,性质却自然的变动了,不去刻意的做什么,却最终得以成就。“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生成的道,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就是他专一的做他自己,由他产生的存在反而觉得不能度测了。到这里为止,讲的是世界怎么由诚产生,这里的诚限于“自成”。也就是天地本身怎么由诚产生。
第二十五章,解释完成的过程之后,又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者必不只是完成自己,同时也生成外物。在第二十六章具体的论述了天地由成己到成物的过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天不过是小小的亮光,不断聚集就能够维系日月星辰;地不过是小小一撮土,不断聚集就能承载山岳江河;山不过是小小一块石头,不断聚集就能滋生草木禽兽;江河湖海不过是小小一勺水,不但聚集就能深不可测滋生各种水生生物。最后引用诗经上的话:“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感慨道,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啊!第二十五章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也就是说天地成己成物的仁智,乃是本性的德能,使内外的道相合。正因为如此,所以二十四章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通过至诚的道理,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知道,因为事物外在的发生时与内在的性质相合的,所以国家的兴盛或衰亡都必然有外界的征兆存在。
所以第二十三章说“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就可以成形,成形就能显著,显著就能明显,明显就能运动,运动就能变化,变化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能够化育万物。
由此可见,所谓天道的诚者,论述的是诚的宇宙论意义,是诚者一概念自自然中提取的性质。第二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事物从诚而明确去做事,可以称作性质。然而中庸不仅仅论述诚的宇宙论意义,更注重的是他的伦理意义。也就是人所具有的诚,也就是第二十章所说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里的诚依然是天道而非人道,因为这里的诚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存在的属性:不用勉强而能切中,不用思索而能得到。
然而非人人都是圣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是不是除了圣人之外的其他人无法达到诚呢?第二十三章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圣人次一级的就致力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达到诚。这样的方法达到的诚则是人道:诚之者。也就是使之诚者。第二十章解释诚之者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善的并且坚固的把握就是诚之者。具体说来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广博的学习,学不会不停止;详细地询问,问不清楚不停止;谨慎的思考,思考不出结果不停止;明确的分辨,分辨不清楚不停止;确实地实行,实行的不确实不停止。别人一次能够做好的自己做一百次,被人十次能做好的自己做一千次。如果这样,愚蠢的一定可以成为明智的,柔弱的一定可以成为强大的。
第二十一章说:“自明诚,谓之教。”从明确的去做事而到达诚,就叫做教化。所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与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正是如此,天道和人道才是一而不是二。所以第二十二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才能完全发挥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人的本性,才能完全发挥具体事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事物的本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这样就可以与天地同列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36:4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