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大学《大学中的诚与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6:41
  • 45

大学中的诚与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

《大学》中有一套学习的体系,这套体系论述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体系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叫做“诚其意”。是从认识到伦理转变的关键步骤。要了解《大学》如何认为通过认识上的“格物致知”可以达到伦理上的“正心”乃至“明明德于天”下,是至关重要的。要分析出这点,从上面的那一段体系上看有两个步骤,一个是从“至知”到“诚意”,一个是从“诚意”到“正心”。下面我们从原文来分析这两点。

《大学》中论述诚意的内容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一段的开始对“诚其意”这个概念作了这样的解释:“毋自欺也”,不要欺骗自己。为了说明这一点,又举例说明,就好像厌恶恶臭,喜欢美色一样。可见所谓自欺,指的是本来是恶臭的反而不厌恶,本来是美色却不喜欢。恶恶臭,好好色这个实然判断是建立在恶臭本应厌恶之美色本应爱好值得应然判断上。所谓的本应,是从两个角度上说的,从客体上说,臭的本性是恶,色的本性是美;从主体的角度上说,人的本性上面对恶臭就会表现为厌恶,面对美色就会喜好。这两个本性都需要认识来明确。而认识在大学中即为致知。所以,这一句话是上承“致知”的。

下面,立刻接了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故,指得是因此。也就是说,君子慎独,其原因直接是诚意。为什么说诚意了就会慎独呢?举例子来说明: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做不善的事,无所不为,见到了正人君子就极力的掩饰他不善的地方,而显示他善的地方。但是,人看自己,就想能看见肝肺一样,他这样的掩饰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可见,小人不慎独之所以无益,是因为小人虽然能够向别人掩饰自己的不善,但对于自己,他的不善确实无法掩饰的,而人的本性则是厌恶恶的,因此,对于他自己来说,如果坚持本性,也就是不欺骗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坚持诚意,坚持毋自欺,就必然要慎独。慎独是内心中诚意的必然逻辑结果。也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慎独是诚意的外部表现。

而后,引了一句曾子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人在社会中,就好像被所有的人注视指点,是十分严峻的。但是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诚意,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那么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所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以,君子诚意慎独,有如用道德来滋润自己的身体一样,可以心无挂碍,换言之,可以正心。所以,这一段话是下接“正心”的。

《大学》中对于诚意的论述,与苏格拉底对于无人故意为恶的论述颇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至善,人对于至善的追求是幸福的。所以没有人故意为希望不幸福而为恶。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为恶呢?他认为,使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出了问题,也就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错了。一个人如果正确地认识了人的本性和善,那么无论他做什么多不会是恶的。在大学中也认为一个人要诚意,就必须要对于本性有正确地认识,也就是格物致知。而人一旦诚意了那么它既是在在独处的环境中,也不会作出恶的行为。

阅读全文